二、汉文化在新、马、泰的传播和影响
由于东南亚国家与中国在地理上的亲缘关系,东南亚地区不仅成为世界上华人最早驻足的地区之一,而且也成为当今世界上华人最集中的地区。在长期的生存发展中,华人一方面接受了居住国文化的影响,从各方面适应居住国。另一方面,也通过他们那打上了华夏民族深深印记的血缘关系、生活方式、风俗习惯、语言文字、文化传承、伦理道德观念,把汉文化带到了居住国,促成了汉文化与东南亚各国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1.古代汉文化的传播和影响。
考古发掘已经证实,早在公元前2至1世纪,就有少量的中国人来到马来半岛从事贸易活动;[3]据我国史料记载,西汉平帝元始年间(公元1至5年),中国的航船就到达了泰国。[4]
9世纪中叶以后,由于航海条件的改善和海上交通的日趋方便,中国与新、马、泰的往来日益频繁。唐宋时,中国商船满载丝绸、布匹、瓷器等远航到马来西亚,南宋赵汝适在《诸蕃志》中也记载了中国商船到新加坡进行贸易的情况;宋元时,中泰两国交往增多,从1292-1303年,素可泰王国先后9次遣使访问中国,元朝也3次派使者出访素可泰;[5]15世纪初崛起的马六甲王国,在其立国的百余年间,曾20几次遣使到中国(其中有5次由国王亲率使者出访),中国也遣使回访14次;[6]在整个明代(1368-1644年)的276年中,统一了泰国的阿瑜陀耶王国曾派使臣访问中国112次,明朝回访19次。[7]
而这期间,1405-1433年郑和7次下西洋,不仅在中国海外交通史上写下了新的一页,而且促进了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交往。郑和曾5次经过当时的东南亚国际贸易中心马六甲,两次到达泰国,传播了汉文化,开创了中国与马、泰文化交流的新时代。
商贸活动的增加,促成了华人的大量移民。美国学者奚尔思在《远东史》中说:“13世纪以前,中国人侨居马来西亚者甚鲜。此后则移居其地者,增加极为迅速”。[8]15世纪中叶以后,移民马来西亚的华人开始聚居城镇和村落,在16世纪初葡萄牙人绘制的马六甲地图中,出现了“中国村”、“中国溪”、“中国山”、“漳州门”等标记。15世纪中叶以后,到泰国的华人增多,“据估计,当时在阿瑜陀耶城及沿海地区的手工艺人和商人全是华人”。有的华人还充当了王国使臣的通事、副使、乃至正使,他们还办理王室的商务,驾驶国王派往外国的商船。[9]因此,郑一钧说:“南洋华侨中心的形成,实肇始于郑和下西洋之时”[10]。
古代的这种商贸往来的频繁和华人移民的增加,带来的最重要的结果就是汉文化的广泛传播,汉文化的影响渗透到许多方面。
由于中国的精美丝绸产品的传入,东南亚国家的人喜欢穿用中国丝绸和棉布制成的“中国衫”、“中国式衣服”,体现出汉文化对东南亚国家服饰文化的影响。奚尔思在《远东史》中说,郑和下西洋以后,马来西亚“衣服装饰亦受中国之影响。摩罗妇女所服之有袖短衫,与宽大之裤、玻璃珠、各式礼帽、雨衣、履底等类皆由中国传入”。[11]泰国人也很喜爱中国的丝绸制品。
宋人赵汝适在《诸蕃志》中记载:泰国“饮食以葵叶为碗,不施匕箸,掬而食之”。海岛国家也是“饮食不用器皿”,“以竹编、贝叶为器,食毕则弃之”,饮食文化相当落后。中国陶瓷器随郑和船队传入东南亚后,很快成为当地人喜爱的食具,在马、泰等国很受欢迎。
中国陶瓷器的输入,不仅影响了东南亚各国的饮食文化,成为人们的日用器皿,而且也进入了他们的精神生活,成为珍贵的礼器,具有了极高的艺术价值。“青花瓷也被嵌置室内,以供观赏……大量外销的青花瓷,在……沙捞越的曼拉诺人中间,又是最重要的陪葬品。在南酣东南亚)和印度洋各地,青花瓷的价值,早已超过它的经济含义,而成为友谊和永恒的象征,具有神圣的精神内涵了”。[12]
汉文化对马、泰等国文化的影响,不仅表现在器用文化(物质文化)上,而且也表现在精神文化上,体现了汉文化对马、泰等国宗教文化的渗透和影响。
郑和7次下西洋,每次遇到海上风暴,总是祈求中国民间的航海保护神妈祖庇护保佑。郑和对妈祖的信仰和宣扬,不仅在我国沿海地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且这种民间宗教妈祖信仰也随华人大量移民而传播到东南亚各国(特别是海岛国家)。直到今天,在新加坡有占总人口53.9%的人,马来西亚华人中有24%左右的人、仍然信奉妈祖。[13]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王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