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14年3月8日,由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人类学研究所和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主办的“刘锡诚先生从事民间文艺研究60年研讨会”在中国艺术研究院召开。本次研讨会汇聚了来自民间文化、民俗学、艺术人类学等领域的众多知名学者。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邢委员刘魁立、郎樱,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所长朝戈全、副所长汤晓青,中央民族大学原副校长梁庭望,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原书记处书记贺嘉、分党组书记罗杨,中国艺术报社社长兼总编辑向云驹,北京舞蹈学院副院长邓佑玲,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祁连休、色音、吕微、安德明,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陈连山、陈泳超,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万建中、杨利慧,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侯仰军、刘晓路,中央民族大学教授陶立播、邢莉,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刘哗原,学苑出版社编辑刘涟,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编辑付帅,《中国社会科学报》编辑项江涛,《民间文化论坛》编辑刘勃,连同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人类学研究所研究人员李宏复、杨秀、李修建、关伟、汪欣、侯百川等,近40位专家学者悉数到场、会议由中国艺术人类学研究所所长、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会长方李莉主持。与会学者围绕刘锡诚的学术历程、学术著述、理论观点和治学精神等方面展开探讨。与会学者指出,刘锡诚的学术经历贯穿民间文艺学发展史,他始终紧跟时代前沿,旁涉多个领域,强调跨学科的整体研究,其研究具有开阔的国际学术视野,体现出了相当的广度和深度;与会学者对刘锡诚担任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的驻会副主席期间的工作进行了高度肯定,指出他1984年在峨眉山主持召开的民间文学理论著作选题座谈会,领导并积极支持“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等工作,影响深远;与会学者对于刘锡诚的学术成就给予高度评价,尤其是他耗时六年完成的《中国原始艺术》以及在70多岁高龄出版的近百万字的《20世纪中国民间文学学术史》,认为二书填补了学术研究的空白,具有重大的学术价值;与会学者对刘锡诚的治学精神表达了由衷的敬意,他以“边缘人”自况,淡薄名利,专注科研,勤奋异常,笔耕不辍,同时又颇具担当意识,热切关注社会发展和学科进程。除了刘锡诚的学术成就,学者们对他宽厚朴实、蔼然谦逊、关怀后学、奖掖后进的高尚品德也敬仰赞叹不已、大家一致认为,刘锡诚先生的为学为人,足为学界楷模,世人风范。
关键词:刘锡诚;民间文艺研究;学术视野;治学精神
作者简介:李修建,哲学博士,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人类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北京100029 )。
刘锡诚先生是我国卓越的民间文艺研究专家,以其深厚的理论积淀、开阔的学术视野和严谨的治学态度,致力于民间文学、民俗学、原始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等领域的研究,迄今出版专著20余部,主编著作100多部,发表论文上千篇,取得了令人惊叹的学术成就,在学界具有重大影响。今年是刘锡诚先生从事民间文艺研究60年,又逢先生80寿诞,2014年3月8日,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与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人类学研究所特主办了“刘锡诚先生从事民间文艺研究60年研讨会”,以期对刘先生的学术思想与治学精神进行深入研讨。应邀到会的在京学者近40人,大家围绕刘锡诚的学术历程、学术著述、理论观点和治学精神等方面,展开了充分的讨论和交流。本刊特刊发本次会议与会者的发言纪要,以飨读者。
方李莉(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人类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非常高兴各位学者能够聚集一堂,参加由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和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人类学研究所共同主办的“刘锡诚先生从事民间文艺研究60年研讨会”,我代表主办单位欢迎各位的到来。
刘锡诚先生是我国著名的民间文艺研究专家,能为他举办这次研讨会是我们的荣幸,也是他个人魅力和学术影响,让我们把京城这么多的著名学者聚集在一起。刘先生是我们国家研究中国原始艺术的第一人,在缺少资料和缺少前人研究成果的情况下,他花费了六年的时间,硬是啃下了这块硬骨头,不仅查阅了大量文献资料,还做了许多实地考察,这种方式也是人类学的田野工作方式。
他的研究和中国的艺术人类学联系非常紧密,他是一位跨学科的人文学者,他的成就不仅在民间文学方面,也表现在民间艺术方面。继《中国原始艺术》(1998)之后,他又完成了《象征——对一种文化模式的考察》(2002 )。他在这本书里说,民间文化中的象征大多数都与民间艺术有关联,这也是我们艺术人类学研究的题中应有之义。刘先生还有一个重要的成就,就是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所做出的贡献。近年来他在非遗方面写了不少的文章和专著,出版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理论与实践》(2009),对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建设做出了非常重要的贡献。希望大家能在这短暂的时间里,共同分享刘锡诚先生学术成果中的重要思想。
刘魁立(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民族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刘锡诚给我最大感触的,就是勤奋,终日屹屹。我们这代七八十岁的人,道路很艰难、很崎岖,经历过非常多的艰辛,需要付出非常多的心力,有非常多的坚持,才能把自己所承担的历史责任完成。这在刘锡诚身上体现得非常鲜明。我对刘锡诚的勤奋和坚持精神特别感奋。这种精神对所有人来说都应该有所启示,我对他所做出的成绩表示赞佩和敬仰,同时祝愿他健康长寿。
梁庭望(中央民族大学原副校长):我首先代表中央民族大学从事民族文学研究的专家学者,向刘先生表示敬意,祝贺他从事民间文艺研究60周年,同时祝贺他80大寿。中央民族大学民间文学专业跟刘先生特别有缘,因为刘先生两度在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工作过。民族大学在民族文学研究方面起步是很艰难的,我们开始时什么都没有,新中国成立前也没有民族文学这么一个学科,连名字都没有,所以50年代起步的时候,我们就到民间文艺研究会去取经,当时我们请教的两个人,主要是刘锡诚和陶阳。从二位先生那里,我们得到了很多的帮助,包括理论上的指导。因为少数民族文学有一个情况大家都知道,少数民族只有十几个民族有文字,所以差不多40个民族没有作家文学,都是民间文学,所以我们当时起步研究的时候,必然大量涉及民间文学,这个门槛是绕不过去的。中国文学史应该包括少数民族文学,包括民间文学,没有民间文学,没有少数民族文学,中国文学史是不全面的。在这种情况之下,我们从刘先生那里得到很多的启发,这样我们才能够逐步地开展。刘先生给我们的理论上的指导很大。
色音(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文化人类学研究所研究员):刘锡诚先生从事学术研究60年来,致力于原始艺术、民间文艺、民俗学、非物质文化遗产诸领域的研究,锐意开拓,治学严谨、视野宽广;先生为人宽厚、德高望重、奖掖后学,堪为学界翘楚。先生为民间文艺的研究和学科建设做出了卓越贡献,受到学界同仁和广大师生的衷心爱戴。庆祝刘锡诚先生从事民间文艺研究60周年,对他的学术思想展开研讨、深入交流,对于推进民间文艺学、民俗学学科建设、学科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我们要学习刘锡诚先生对学术锲而不舍的执着精神和敬业精神;学习他纯朴本色、平实大气、自信达观的人生态度。
祁连休(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锡诚先生在民间文学领域耕耘半个多世纪。即使有一段时间离开过我们学界,但他对于民间文学领域仍然有所关注。可以说民间文学事业,是他的最重要的事业。在民间文学领域,他既有较高的理论素养,又有开阔的学术视野。他的基础扎实,功力深厚,从事过民间文学的采录、研究、编选、翻译等各项工作。而在民间文学的研究领域里面,他不但涉猎我国各民族的神话、史诗、传说、故事、歌谣、叙事诗等诸多体裁,对于外国的民间文学亦多有涉猎,而且对于理论研究和学术史研究颇有建树。像《20世纪中国民间文学学术史》等几部具有拓荒性质的学术著作,在学科建设上填补了空白,在我国民间文艺学界引起了广泛关注和一致好评。锡诚先生在民间文学事业上取得这样大的成就,还得益于他在学术上不受门派限制,知识结构合理,不为框框所限,具有科学的民间文学观和方法论。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文章来源:民俗学博客 【本文责编:CFNEdito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