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民俗生活世界

首页民俗与文化民俗生活世界

[张继焦]老字号、老商街如何重拾竞争力
  作者:张继焦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4-09-15 | 点击数:7993
 

  第三个层次:宏观

  老字号和老商业街具有传统文化特征。老商街是消费的地方,消费不仅仅是购物,消费涉及生理和心理的需要。由老字号和老商街传下来的社会习俗、惯例、传统等都与市场活动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市场竞争绝不是自然的“生存竞争”,而是一种人为的安排,是由符合集体行为的道德、符合共同经济利益的习俗与惯例支配着的。从制度角度看,大传统代表的是官方的正式制度,而小传统代表的是民间的非正式制度。比如,老字号、老商街所保留的一些地方性知识和制度。透过这一小传统,我们或许可以明了地域性民间习俗在国家经济和当地群体生活中是如何扮演资源配置者的角色的。老字号和老商街所保留的传统商业习俗与惯例是竞争的行为规范,也是激烈竞争的安定剂。

  费孝通先生曾说:“强调传统力量与新的力量具有同等的重要性是必要的,因为中国经济生活变迁的真正过程,既不是从西方社会直接转渡的过程,也不仅是传统的平衡受到干扰而已。”

  老字号不仅是一种商业单位,事实上它也是地域性人群的集体记忆,透过老字号长期性的、跨世代的营运,老字号成为特定地域人群的共同集体记忆,构成地方性知识象征体系的一部分。当过去的集体经验被赋予了特定的文化意义,就可以成为一个群体的特殊性文化资本,以区别于其他的群体,增强群体的凝聚力。为了再现集体记忆,人们透过群体活动,在想象中对过去反复进行重演,甚至利用了所谓“客观的证据”,创制了传统,这种传统,就如同E·霍布斯鲍姆 T·兰格所说的,“它有别于过去的传统节庆意涵,是为了凝聚及延续一个社会人群,某些记忆被挑选出来重组成新的集体记忆,而背后的根本动机往往是现实中的某种共同利益”。这种集体记忆的再现或重塑可能达到这两种目的:一是为了获得团体成员的认同,建立群体凝聚力;二是为了建立某种地位或关系的权威性或机构的合法性。这两种目的都需要策略性的叙事方式。

  现阶段,各种商业街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竞争对手、方式的多元化、复杂性促使商业街去发现、建立难以复制、难以替代的特殊价值。老商业街文化能在消费者心目中形成潜在的文化认同和情感眷恋,让逛街、购物的过程成为一种与众不同的消费体验和个人情感的释放,使消费者从中获得美好的生活体验和精神满足感,这也正是各城市政府愿意投资大力保护和发展老字号和老商街的重要原因。

  老字号在老商街的集聚效应,要求各城市政府在城市发展的招商引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集聚很多的老商街诸多天生的竞争优势。老商业街文化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难以复制,不易替代,且形成之后又反过来支配着人的行为模式。商业街文化的特性使其在新的市场条件下对商业街的发展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国际国内一些著名的商业街都越来越重视商业街文化的塑造。老字号和老商街拥有独特的文化特质正在成为有效提升商业街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中国民族报 2014年9月12日
【本文责编:CFNEditor】

上一条: ·[胡明文]转型期村庄权力结构中的组织构成和权力分割
下一条: ·[牟元圭]中国岁时节日的起源与演变
   相关链接
·[徐梓淇]商业民俗中的物质表现与象征演变:以中式招财猫为例·[王仁之]泰山商铺的民俗存留与新变
·[钮泓宇]神器、乐器与纪念品·[朱以青]老字号遗产资源的转化及其价值
·[朱以青 杨波]老字号遗产资源的转化及其价值·卫才华:《北京隆福寺商业民俗志》
·[汪宝荣 姚伟 金倩]《洛阳伽蓝记》中的民俗事象英译策略·[任甜甜]浅议《元曲选》中蒙古语词所体现的物质民俗及其贡献
·老字号的新谋略·那些年,我们听过的叫卖声
·店铺招幌史话·中国戏曲“第一老字号”易俗社迎来百年华诞
·“中国首家冠帽文化博物馆”在北京正式开馆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