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访谈·笔谈·座谈

首页民俗学文库访谈·笔谈·座谈

周巍峙:筑起中国民间文艺的万里长城
  作者:张志勇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4-09-13 | 点击数:6475
 


  历经30年,先后有数十万人参与其中,最终形成上百亿字的基础资料,出版298卷、400册、4.5亿字的省卷本,被誉为“中国民间文艺的万里长城”的中国民族民间文艺集成志书终于在2009年9月辉煌面世。中国民族民间文艺集成志书共10部,包括《中国民间歌曲集成》《中国戏曲音乐集成》《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中国曲艺音乐集成》《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中国戏曲志》《中国民间故事集成》《中国歌谣集成》《中国谚语集成》《中国曲艺志》,为中华人民共和国60华诞献上了一份厚礼。

  作为中国民族民间文艺集成志书总编委会主任,中国文联名誉主席周巍峙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这样说:“我一生从事过很多工作,在我的生命里时间最长、倾力最多的莫过于这十部集成志书的组织和编撰工作。它占据了我生命里四分之一还多的时间,为此时刻挂怀,不敢懈怠。”平实的语言中,传达了这位老人对保护民族文化始终怀有的一份神圣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耳濡目染 专心集成

  记者:您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接受这项任务的?是否也与您的个人经历有关?

  周巍峙:作为一名文艺工作者,我对民间文艺有深厚的感情,因为我从小就受到民间文艺的熏陶。我非常喜欢那些清丽悠扬的乡间小调,甚至还去看和尚、道士为死者做道场,听他们念经、唱民歌、表演乐器合奏。此外,还参加过群众性的演出,在春节活动中扮演女孩表演挑花篮的节目,亲身体会到民间文化和民俗活动的魅力。参加工作以后,我走遍祖国的大江南北,发现老百姓特别喜爱唱民歌、贴年画、跳秧歌、看地方戏,民间文艺这块宝藏太丰厚了,真说得上是歌舞如海,内蒙古是这样,新疆是这样,云南、贵州也是这样,都让我特别感动。解放后到国外进行文化交流,由于当时我们国家的西洋音乐水平还不够,交流也比较少,所以主要就是向世界介绍中国的民间歌舞,后来组织大规模对外演出,主要也是民间舞蹈。我的个人兴趣、工作体会和国际交流的经验让我觉得民族民间的文艺太重要了,愿意为之奉献终身。

  数千年来,中华民族创造了灿烂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祖先所留下来的文化遗产,除文字记载的以外,还有大量的蕴藏在民间的各种文艺形式之中,长期以来一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而处于口传心授、自生自灭的状态。特别是在大的时代变动下,祖宗留给我们的文化财富很容易就消失了,长期稳定的时候就不存在这个问题。从整个民族来讲,我们要上对得起祖宗,下对得起子孙,民族民间文化绝不能在我们的手里断送了。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各级文化部门曾组织文艺工作者搞过文化遗产的抢救和民间文艺的普查、搜集工作,也有了大规模编撰的打算,但终于由于种种原因未果。民间文艺就是老百姓自己的文化生活,历朝历代,统治者可能会反对佛教、道教,但没有说哪个皇帝会跟民间的东西过不去。而在十年动乱期间,民间文艺大受摧残,都变成修正主义,被当作“四旧”,好多东西都砸了、烧了,最后只剩下八个样板戏,像葫芦丝最后都是在死人的棺材里面保存下来的。

  在这种情况下,抢救的工作非常迫切,我们要抓紧时间做这项工作。到了改革开放之后,终于有了盛世修志、编撰文艺集成志书的条件。1979年,由文化部、国家民委和中国文联有关文艺家协会联合,陆续发起编撰中国民族民间文艺集成志书的工作。这项编撰工作受到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工作的重视,分别被列为“六五”、“七五”、“八五”时期国家重点研究项目。这项工作不再像过去那样只是一个人、两个人、几十个人的事,也不像国外那样只是学者个人的搜集,而是以整个国家的力量,自上而下,全面部署,这样就不会遗漏,也不会留下遗憾。这项工作一搞上去就放不下手了,有十年时间我都没有出门,社会活动也很少参加,就专心搞集成,用我的长处为国家做一点有益的事情。

  面向未来 迎难而上

  记者:现在来看,十大文艺集成志书的编撰可以说具有非常长远的文化战略意义,当时是怎么考虑的?在“文革”结束后不久就开展这样巨大的工程,是否也遇到很多困难?

  周巍峙:我们抢救民族民间文艺,更多地是针对现在,是为现代人服务的,因为这也是人们的文化需要,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需要。改革开放以后,外来的文化很多,带来的冲击也很大,所以民族民间文艺集成志书的采录编撰也是改革开放进程中的一项必要措施,使我们的民族不至于在文化上变得薄弱。作为一个普通的中国老百姓,他应该有权利看到本民族的文化;作为一个文学家、艺术家,他应该有这方面的滋养。没有一个伟大的作家对本民族的文化是一无所知的。中国的鲁迅、郭沫若、茅盾,外国的托尔斯泰、巴尔扎克、莎士比亚都对民族文化有充分的修养,没有这个修养写出来的东西就没有什么深度。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是怎么写出来的?我们到他家里去的时候,他就经常推荐我们听广东的民歌,他自己在上海的时候也搜集民歌。一个作曲家,应该掌握多少民族民间的知识才能算是合格的,我觉得应该有规定,不能一出口就是“洋气”。

  记得还有人讲官话,说“活人的事都忙不过来,还忙死人的事”?把遗产说成“死人的”,我说这个想法是错误的。抢救文化遗产不是死人的事,而是现代人的事。一个人,只晓得吃饭,精神状态很不好,没有什么朝气,能起得来吗?一个民族,如果没有自己的文化,凭什么在世界上立足?还有人说我这是“超前意识”,意思是说这个事情搞早了,应该等到经济建设好了再去进行这一工作。持这种观点的人既对民间文艺的意义和现状不理解,也没有看到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之间的辩证关系。抢救都有点晚了,还说是“超前意识”,以前有机会不搞现在再去搞,得损失多少?好多文化现在都没有了。西藏有个老艺人在北京演唱,回去才三个月就去世了,有三分之二的内容都没有记录下来,非常可惜。

  我们有很多文艺集成志书工作者数十年如一日,把最宝贵的青壮年时代投入到这个工作中,无怨无悔。湖南省湘阴县文化馆的陈艳同志拖着患了癌症的身躯,走遍全县,步行千里,重点采访了85位民间艺人,搜集了60多个舞蹈节目相关资料,整理编排出20多个舞蹈节目。最后累倒在床,还让丈夫背着去节日舞蹈的现场采风。她逝世时年仅37岁。正是各省、区、市、县、乡无数的文艺工作者跋山涉水、走乡串村、走访艺人,搜集了大量文艺集成基础资料,抢救了大量濒于绝灭的文艺资料,终于形成今天兼具全面性、代表性和科学性的十大集成。

  十大文艺集成志书的编撰涉及到艺术学、社会学、民俗学、文学、历史学、民族学、宗教学、美学等学科的内容,为这些学科的研究提供了基础性的资料和基本的理论。比如民歌、史诗等都具有多学科的价值,蕴藏了多少历史的细节,不光对于文学研究,对于历史学的研究,意义都非常重大。十大集成的编撰工作越来越受到中外专家学者的好评,有的称她是“中国民间文艺万里长城”、“中华民族文化长城”,有的认为它是“中国民间文艺的百科全书”,可以说是“恩泽后世”的。用现在的话说,我们做的也算是中国最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吧?不过,在商业文化大潮的冲击之下,它的社会效益还需经受历史的考验。

  记者:十大文艺集成志书的普查、搜集和编撰、出版的规模如此之大,而且历时很久,经费是否也是一个问题?

  周巍峙:我除了因为身体原因没有去拉萨外,全国各地都去过了,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去得更多:贵州就去了5次,新疆、宁夏、青海、云南也去了多次。每次都有很多事要做,主要的目的就是为了见当地领导,要钱。当时就是这么个情况,来回奔波,一年去六七个省,最早的时候每年有一半的时间都在外面。概括起来就是“跑断腿、说破嘴”,再加一个“不要脸”,酸、甜、苦、辣尝遍,“冷板凳”、“热屁股”都遇到过。本来我是不参加宴会的,但是为了经费不得不去,经常在吃饭的时候我就说了:这个事情要重视啊,新中国成立这么多年了,你们这个地方的民族的、民间的文化都没有搜集成册,说出去也不大好听哪!下面也有意见啊!后来人家就知道我一吃饭就会说这事,从第二筷子就开始说。人家就说凭你这80多岁的人了还在外面奔波,我们也得给钱啊。

  经费其实反映的是对民族民间文艺重视的程度,编辑经费是地方政府出,出版经费是我们出,没有钱就只能拖。假如有现在这个经济条件,我看至少可以提前10年完成。但那时候真是难啊,为了宁夏的10万块钱,我找到他们第一书记,他批准了说给,但半年之后才拿到。贵州的好多文化事业都是零预算,办事的时候拨款,没事的时候就闲着,没有常设的活动经费,贵州第一次开编辑会议都是我们出的钱。好多地方都穷得很,都是国家出钱。中宣部的同志很理解这个情况,说他都80多岁的人了,我们多给点钱吧,让他少跑一点路。刘云山同志一见到我就问是不是缺钱啊,我说是缺啊,就拨款,开始是一年50万,后来是100万。否则我还得到处跑。

  最后这20多卷的编辑出版特别难,因为这个工作是低报酬,好多人都开小差了,口上说我来搞、我来搞,实际上没有动。最后我不得不一本一本地催,一个人一个人地催,终于才在今年都印出来了。要是不催的话,还是会拖下去,但是绝不能再拖了。改革开放30年,我们这个工作也持续了30年,都那么大年纪了,还有好多参与者都已经去世了。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中国艺术报 2009年09月29日
【本文责编:CFNEditor】

上一条: ·[唐卉]如何阅读世界神话?
下一条: ·理查德·兰德教授访谈:解构的遗产及其未来
   相关链接
·[朱家钰]“特地背着家乡人生产”:“特产反差叙事”的生成与极化·[张海月]聊天记录里的故事:“数码一代”的民间文学实践
·[萧放 叶玮琪]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形、有感与有效路径探讨·[向伟]社会主义传统中的少数民族民间文艺:以《秦娘美》为中心的讨论
·[卫则戎]民间文学的社群认同与文化认知探讨·[王祖悦]20 世纪初民间文学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影响
·[所揽月]遗产旅游中民间文学的传统化实践·[尚咿彤]“民间自有序”:民间老物件的都市创造力
·[米思璇]革命故事讲解员的表演与实践·[毛巧晖]跨越1949:民间文学的重建及其学术史意义
·[路童越]新疆杂话的生活性特征研究·[李美茹]庙会旅游中民间文艺团体的功能研究
·[郭阳]网络民间文学定义再探究·[陈钰文]非遗保护与传承视域下民间文学专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策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会议通知:“日常生活及其超越——民俗学/民间文学的对象与伦理关切”学术研讨会·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拟录取学员名单公告
·[陶立璠]忆民间文艺学家马学良先生·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