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研究论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研究论文

[黄莺]泰国民族宗教概况
  作者:黄莺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4-09-10 | 点击数:18386
 

 

泰国(The Kingdom of Thailand)位于中南半岛腹地,东部与柬埔寨毗邻,东北部与老挝交界,西北部与缅甸为邻,南部与马来西亚接壤,东南部临泰国湾,西南部濒安达曼海。国土面积513万平方公里,首都曼谷(Bangkok)。据20037月统计,全国人口6426万,其中主体民族约占75%,非主体民族占25%左右①;佛教为国教,全国95%的人信仰佛教,其余信仰伊斯兰教、基督教、印度教等。泰语为国语,英语为通用语言。
 
一、民族宗教基本概况
 
(一)民族状况。泰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全国有30多个民族,其中泰族约占40%,老族占35%,华人14%,马来族35%,高棉族2%,此外还有苗、瑶、桂、汶、克伦、掸等山地民族。
1、主体民族。泰国的主体民族主要由泰族和老族构成,统称为泰人,旧称“暹罗人”,属汉藏语系泰语族民族,与中国的傣族、壮族族源相近,与古代的百越人有密切的渊源关系。②西方一些学者认为泰人源自中国南部的傣族,在南迁过程中,他们散居在从缅甸到越南的中南半岛大部分区域。
泰人在全国都有分布,占全国人口的75%。根据其分布地区和方言,可分为中部泰人、东北部泰人、北部泰人和南部泰人。虽然中部泰人在政治、社会和文化方面拥有较大影响力,但人口数量并不占优势。根20世纪60年代中期的统计,中部泰人和东北部泰人分别占人口总数的32%和30%,90年代中期,中部泰人的人口比例下降到28%,而东北部泰人依然保持在30%左右。
历史上,泰人建立了三个强大的王朝:素可泰王朝、阿瑜陀耶王朝(13491767年)和曼谷王朝(1782年至今)。公元13世纪初,泰国泰族居住的地区开始发展起来。1238年,泰族首领坤·邦克郎刀建立素可泰王国。在坤兰甘享时期,素可泰王朝已扩张成为中南半岛上的一个强国,疆域不但包括今日泰国中部的大部分地区,而且西至今日缅甸丹那沙林地区,南抵马来半岛北部。素可泰王朝被泰国学术界视为泰国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国家,该时期是泰国“泰族文明的摇篮”。
1349年,湄南河下游的素攀太守乌通率军来到阿瑜陀耶,宣布脱离衰落的素可泰,建立新的王国。经过多代王朝的征战,17世纪时阿瑜陀耶王朝已控制了现今泰国的大部分领土,势力最远曾达马来半岛南端的马六甲,东面的柬埔寨也沦为它的属国。16世纪中。十之后,西面的缅甸东吁王朝成为它的劲敌。15691584年的15年中,阿瑜陀耶王国曾一度沦为缅甸的附属国。1767年,阿瑜陀耶城再次被缅军攻陷,阿瑜陀耶王朝至此灭亡。
1782年,曼谷王朝建立。在拉玛二世(18091824年)时期,泰国不仅恢复了阿瑜陀耶王朝鼎盛时期的版图,并占领了柬埔寨大片土地,重新成为中南半岛上的强国。但在19世纪中期,泰国受到英国殖民主义者的觊觎。1855年,泰国被迫与英国签订《英暹条约》,国家主权受到严重侵害。为了摆脱统治危机,从19世纪中叶起,蒙固国王(18521868年)和朱拉隆功国王(18681910年)实行了一系列自上而下的改革,如取消各种封建依附关系、加强立法、改革教育、军事、行政制度等。1932年,曼谷发生“六·二四”政变,泰国由君主专制政体改为君主立宪制。
2、非主体民族。泰国有30多个少数民族,其中由于华人在泰国有相当的人口比例(泰国是东南亚地区华人数量最多的国家)因此也被视为一个少数民族。
华人。在泰华人约有900万,占全国人口的14%,是除泰人之外最大的族群。华人大批移居泰国主要集中在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30年代。历史上,华人的主要职业是充当中介入,他们的足迹遍布泰国各个乡镇。现在,华人的主要居住地是曼谷和半岛的中部地区。华人的同化程度非常高,由于20世纪之前移居泰国的华人和华泰混血大多已经完全融入当地社会,因此并不被计算在华人人口之中。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陈晓峰]论村镇文化的多元性特征
下一条: ·[张朝枝]原真性理解:旅游与遗产保护视角的演变与差异
   相关链接
·[卫则戎]民间文学的社群认同与文化认知探讨·[张建军]可持续发展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从联合国世界蜜蜂日出发
·[程瑶]饮食方式与非遗保护的中国实践之反思·5月21日:世界文化多样性促进对话和发展日
·5月20日:世界蜜蜂日·[巴莫曲布嫫]全球可持续发展议程与国际文化政策之演进:事件史循证研究
·[和跃]泰国民间故事中女妖形象的审美意蕴·[苏长鸿]社区再造:论作为社区的大学及其非遗传承的意义
·古道尔、阿祖莱:“对自然的侵害正在加剧健康危机”·[林海聪]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动物使用”的伦理困境
·[叶舒宪]创世神话的思想功能与文化多样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和促进语言多样性
·[胡玉福]非遗保护标准与文化多样性的矛盾与调谐·[巴莫曲布嫫]“丝绸之路”作为方法
·文化表现形式多样性委员会年度会议聚焦数字创造力与人工智能·[劳拉简·史密斯]反思与重构:遗产、博物馆再审视
·[丹珍草]《格萨尔》文本的多样性流变·[施爱东]“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民间文艺作品著作权保护”的内在矛盾
·奥德蕾·阿祖莱:在文化多样性促进对话和发展国际日的致辞·[董晓萍]女性的社会发展及其文化多样性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