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研究论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研究论文

[郑筱筠]傣族《兰嘎西贺》故事不同版本原因初探
  作者:郑筱筠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4-09-04 | 点击数:9321
 

 

内容提要:云南傣族地区流传着很多关于《兰嘎西贺》的故事版本,而泰国的《拉玛坚》故事并 不是其唯一的源头。究其原因,与历史上东南亚一带宗教传播的复杂性有关,同时,也 与民间文学的变异性、创造性等特点相关。
关键词:原因;宗教传播的复杂性;民间文学特点
中图分类号:I27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40X(2004)02-0063-06

在云南傣族地区,《兰嘎西贺》被称为傣族“五大诗王”之一,广泛流传于西双版纳、德宏、思茅、临沧、红河、玉溪等地。它主要是以贝叶经和民间文学(口传和抄本、印刷本)二种形式为传播媒介。在民间流传的民间抄本中又有大小《兰嘎》之分,即《兰嘎毫》为大兰嘎,《兰嘎囡》为小兰嘎。其中《兰嘎毫》又有《兰嘎西贺》与《兰嘎西双贺》(兰嘎十二头王)两种异文。傣族各寺庙之贝叶经书、民间手抄本记载的《兰嘎西贺》故事异文众多,除在寺庙中是以贝叶经书的形式流传外,多以民间赞哈们演唱的手抄本形式传播,至于以印刷文本形式来传唱、叙述则为1956年以后之事。而且这些印刷文本的数量是有限的,我们决不应孤立地以这些印刷文本的数量来作为衡量傣族地区《兰嘎西贺》故事及其异文的流传程度。因为在傣族地区的民间还可能存在许多尚未被学者们发现和整理出来,却仍然在各地区以口传文学的形式传播之异文。
 
 
傣族地区《兰嘎西贺》类型故事流传如此之广,既在佛寺中以记载于贝叶经书中和按贝叶经所载内容演唱和宣讲两种方式传播这一故事,同时又以在民间口头流传的方式来讲述这一故事。对于这样一部被傣族人民称为“诗王”之一,且流布范围如此之广的文学故事,学者们都进行了深入研究。并且针对傣族地区《兰嘎西贺》与印度史诗《罗摩衍那》故事以及泰国《拉玛坚》故事之相似性现象,进行了分析比较,指出这三个故事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有的学者,如王国祥先生还形象地将印度史诗《罗摩衍那》比做傣族地区《兰嘎西贺》故事的外婆,而泰国的《拉玛坚》故事比做是《兰嘎西贺》的母亲。[1](P226)笔者认为印度史诗《罗摩衍那》无疑对东南亚各民族国家以及中国云南傣族地区的罗摩故事类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是这些地区罗摩故事类型诞生的母体。泰国的《拉玛坚》故事与傣族地区的《兰嘎西贺》故事之间确实存在着事实的影响关系,但泰国的《拉玛坚》故事却不应该是云南傣族地区《兰嘎西贺》诞生的惟一源泉。因为从时间上来说,早在泰国的《拉玛坚》故事定型之前,泰国就已流传着印度《罗摩衍那》故事类型,如泰国民间除流行过《拉玛坚》故事外,还流行另一种异文——《拉戛西双贺》,在经书或抄本中均有记载。故而,由于印度史诗《罗摩衍那》在东南亚地区较为复杂的传播网络及其特征,我们目前尚无法确切推断东南亚地区流传的哪一种版本直接为云南傣族地区《兰嘎西贺》故事及其异文的母本,但我们至少能明确地意识到东南亚地区广泛流行的印度史诗《罗摩衍那》故事已经在东南亚地区以佛典或民间文学的两种方式流行,而这种经过东南亚化的转换文本正是傣族地区《兰嘎西贺》故事及其异文形成、生长的摇篮。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我们已经明确了东南亚地区《拉玛坚》故事类型(注:为便于叙述,我们姑且把泰国《拉玛坚》故事作为印度史诗《罗摩衍那》在东南亚地区衍异版本的总称或代称。)及其异文与傣族地区《兰嘎西贺》故事及其异文之间存在着历史渊源关系,但由于印度史诗《罗摩衍那》故事在东南亚地区流传时赖以生存的宗教传播媒体之复杂性,致使傣族地区《兰嘎西贺》故事及其异文在宗教传播媒介上仍存在一个疑问:它究竟是完全藉佛教为宗教传播媒介,还是也像泰国、缅甸等各民族国家一样,在南传上座部佛教完全占据统治的宗教权威地位之前,它也曾借助印度教(或婆罗门教)、大乘佛教乃至密教为宗教传播载体?抑或是像这些东南亚各民族国家一样,在传播印度史诗《罗摩衍那》的故事之过程中,各印度主要宗教宗派都曾成为其宗教载体?如果说佛教是其惟一的宗教传播载体,那么是南传上座部佛教支系,还是大乘佛教支系?为什么?
综观所有问题,都与傣族地区佛教的传入密不可分。故而只要对傣族地区的佛教传播及其发展的历史过程及特点有一清晰认识,这些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
佛教在傣族地区的传播情况也是一较为复杂的问题。由于史料的阙如、傣族文字产生时代较晚(约产生于12、13世纪),人们对傣族历史,尤其是叭真建立景龙金殿国之前的史料不甚了解,故而学术界对佛教传入云南傣族地区的时间尚无定论。因这一问题较为复杂,本文不拟涉及。仅就佛教在傣族地区的传播概况进行分析和叙述。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潘悟云]汉语南方方言的特征及其人文背景
下一条: ·[陈晓峰]论村镇文化的多元性特征
   相关链接
·[徐义伟]广东肇庆地区包公崇祀习俗研究·[崔茜]农事年画的产生原因探释
·[裴新华]全民健身:新民俗兴起原因探析·[刘桥娜]唐前继母型故事流变研究
·[和敬雯]黄河中下游乡村“添仓”习俗的发展与演变·[周露丹]中国夭折幼儿丧葬习俗研究
·[包海青]论近现代蒙古族叙事民歌发展原因和动力·[孙跃 杨旺生]靖江宝卷中佛教思想的特征及形成原因
·[刘兴禄]当代还傩愿传承危机的深层原因解析·[徐旺生]“二十四节气”在中国产生的原因及现实意义
·[黄茹倩]蒋子文信仰弱化原因微探·[张政坤]戏曲流变与文化空间:赣南东河戏繁荣与衰败的原因探析
·[董秀团]《火烧松明楼》故事的完型化及其原因探析·[晏周琴]“拉扎”节“马拉松式”时间分布的调查及其原因探析
·[杨静]延安地区农村丧葬礼俗考察·[石峰]少数民族传统建筑类型及其形成原因
·[高伟]浅谈传统节日当代新变的原因·[黄景春]敦煌变文中帝释取代天帝的原因分析
·[张勇刚 游细斌 钟福民]对当下中国新兴民俗节日的研究和调查·[刘红]论梁祝传说在白族地区广泛流传的原因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