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民俗生活世界

首页民俗与文化民俗生活世界

[张永]“四川作家群”乡土小说的民俗学意蕴
  作者:张永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4-09-03 | 点击数:12825
 

 

内容提要:20世纪30年代“四川作家群”乡土小说具有鲜明的民俗学价值取向。沙汀乡土作品的 民俗学意蕴主要体现在人物的刻画和环境的营造方面;民俗学对艾芜的影响不仅表现在作家主体行为的选择上,而且对文本的创作也存在明显的制导作用;李劼人的小说则呈现出非常突出的地方志倾向。他们的乡土小说创作对纠正“左翼”小说的概念化、公式化倾向起了很好的作用。
关键词:四川作家群;民俗学;乡土小说
中图分类号:I20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608(2003)04-0111-07

在20世纪30年代乡土文学中,沙汀、艾芜、李劼人等作家十分注重从四川的乡风民俗中提炼小说题材和艺术构思,以独特的风格确立了各自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就文学研究中的民俗学问题,日本学者井之口章次曾归纳和概括出不同的民俗学取向,“第一个方向,为了正确理解文学的作品,有必要了解它背后的环境和社会,为此要借助于民俗学。第二个方向,要了解文学素材向文学作品升华的过程,因为在现实上,文学素材往往就是民间传承。第三个方向,再进一步,把文学作品作为民俗资料,也可称之为文献民俗学的方向。”[1](p.125)三位乡土小说作家的民俗描写同样也呈现出独特的审美特征。
 
 
用日本学者的“第一个方向”概括沙汀乡土作品的民俗学意蕴应该说是可取的。1935年作家奔丧返川收集了不少农村生活素材,触动了他乡土创作的灵感,开始“把笔锋转到我所熟悉的四川农村社会去了”[2](后记)。沙汀的民俗描写颇为精彩,借助特殊地域的乡风民俗揭露国民党政府基层的黑幕。《丁跛公》是沙汀第一篇揭露基层官绅腐败的小说。此后《代理县长》、《在其香居茶馆里》、《龚老法团》、《人物小记》和长篇《淘金记》、《还乡记》等等都是沿着这一主题和题材开掘的,形成了作家鲜明的艺术个性。因此,要真正理解沙汀的这些作品,小说中的民俗无论如何也绕不过去。
首先,沙汀小说的民俗描写构筑了人物活动和情节发展的人文社会环境,透露出特定历史时期的风尚,如代表作《在其香居茶馆里》。历史上,四川盆地是最早发现和食用茶叶的地区。清代顾炎武《日知录》云:“自秦人取蜀以后,始有茗饮之事。”饮茶成为当地人生活中普遍的习俗。几乎每个乡场都有或大或小的茶馆。“茶馆是三教九流会面之处,可以容纳各色人物。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3]像张天翼《清明时节》把故事放在随缘居茶馆一样,沙汀则通过“在其香居茶馆里”一场“讲茶”,把乡镇基层“兵役”黑幕暴露得淋漓尽致。按民间“讲茶”习俗,“俗遇不平事,则往茶肆争论曲直,以凭旁人听断,理曲者则令出茶钱以为罚”(光绪《罗店镇志·风俗》)。四川有句俗话:“一张桌子四只脚,说得脱来走得脱。”“吃讲茶”含有讲开算数、用茶敬客的意思。这种颇具人情味的讲茶习俗有利于缓解双方的矛盾和纠纷。小说再现了一场“讲茶”的全过程,一方面使乡村基层政权的把持者方治国与邢么吵吵间矛盾的来龙去脉得以交代和展开;另一方面在“无讼”的乡村,“讲茶”也揭示出乡村官绅沆瀣一气的现实。所以不论是讲茶过程中相互攻击还是讲茶后的彼此勾结,其实质都是鱼肉乡民的鬼把戏。一场“讲茶”把他们假抗战之名行一己私利之实的丑恶嘴脸暴露无遗。
其次,沙汀注重运用民俗事象简洁自然地刻画小说人物形象和性格,有助于反映当时社会的原生态,如口口声声“小,补之哉”的“龚老法团”和《人物小记》中小高利贷者“幺鸡”等。特别是刻画“幺鸡”形象,作家选择了日常生活中鉴别钱币这一司空见惯的细节,而这种甄别真伪的方式体现出人物的精明。沙汀这样写到:
 
当他收到一块洋钱的时候,他总先用大指头去审查一下花边的匀称,然后拿两个指尖钳住适中的地方,放近挺直的松须边吹一口,再送往耳朵上去。有时候碰见声誉恶劣的人,他尽可以再拿到口里去麻烦一下他的牙齿和舌头。至于铜元,不管在这奇怪的省份里是如何的复杂和作弊,那哑假破滥的识别,他只要在台子上摔几下,在手里过一过,就明明白白的了。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梅联华]传统手工技艺文化空间的依托
下一条: ·[胡明文]转型期村庄权力结构中的组织构成和权力分割
   相关链接
·[朱梁灏]家乡民俗学视角下“同乡同业”现象考察·[郑涛]简述东亚民俗学发展史
·[赵李娜]自发写作与自觉反思:当代家庭民俗志书写者的“反身性”探究·[赵家萱 孟令法]非遗热:民俗学科发展的机遇和挑战
·[杨馨颖]经济民俗学视域下江苏董永传说丝织文化历史演化研究·[吴南]从“非遗”周公庙会实践探讨道德在民俗学知识建构中的意义
·[王婧依]由安井真奈美的生育研究观现代生育民俗学构建·[谭肖雄]地域、表征、破厄:后传承时代新南方民俗的“守旧立新 ”
·[邵雅琪]黄石的女性民俗研究:社会制度的性别批判·[尚咿彤]“民间自有序”:民间老物件的都市创造力
·[路童越]新疆杂话的生活性特征研究·[陆薇薇]日本民俗学环境研究的路径与方法
·[龙晓添]流动的生活·具体的人:中国民俗学研究对象探蹟·[刘思诚]未完成:鲁迅朝向田野的三个维度
·[林诗瑶]空间与地方·[李正宇]韦大列对中国民俗学发轫的贡献及其意大利学术渊源
·[李向振]现代民俗学日常生活转向与实践民俗学的探索·[李顺]时空建构与情感叙事:丧葬仪式中的日常生活逻辑
·[李刚 荆淑坤]信息化时代的学术共同体构建:以中国民俗学会为例·[金倩雯]数字民俗学的实践探索:网络民族志视角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