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度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推选活动·
曼拜特·吐尔地
传承民间文学,保护文化遗产,致力于民族教育,维护民族团结,有一个人,用自己生命的火焰,点燃了一片明亮的星空。“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历史的天空之所以璀璨,正是因为有这些闪耀的光芒。
作为一名大学教师,他深知传道不仅要传学问之道,更要传为人之道;作为一名学者,他不仅将他生命的热情投入到教学、科研工作中,还深切地关怀着国家、社会的命运。他用他的厚德、他的理想、他的担当、他的人格魅力,完美诠释了“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在他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一个知识分子难能可贵的担当精神。他就是新疆师范大学文学院曼拜特·吐尔地教授。
博学笃志,致力于民间文学研究
作为柯尔克孜族学者,最引人注目的是他一系列关于本民族的科研成果。曼拜特·吐尔地教授1992年至2013年正式出版的个人专著8部,合著3部,编著6部,以汉文、维文、柯文(吉文)在省部级以上刊物发表论文60多篇。1994年由于科研成绩突出,破格评为副研究员,成为全疆最年轻的副研究员。2005年评为教授,成为教育系统中柯尔克孜族第一位教授。
曼拜特·吐尔地对柯尔克孜族文化的研究渗透到了各个领域。1995年,他个人承担自治区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玛纳斯的多种变体及其说唱艺术》顺利通过了自治区专家组的鉴定,被评为自治区领先水平的科研成果。该书于1997年由新疆人民出版社出版,这也是用柯尔克孜文出版的第一部关于《玛纳斯》史诗的专著;1997年,他到黑龙江省的哈尔滨市、齐齐哈尔市富裕县等地,从事田野调查,在此基础上,与德国学者合著了《黑龙江柯尔克孜族研究》一书。该专著1998年由波兰亚格兰大学出版社用英文出版发行之后,受到了从事北方民族研究的各国专家的好评;2004年,由他担任主编的80多万字的《汉文史料中有关柯尔克孜族资料选译》的国内版和海外版同时出版发行,引起学术界的关注;他的《柯尔克孜民间文学的帕米尔流派》用吉文出版之后,在吉尔吉斯斯坦学术界引起强烈反响,吉国政府主办的《吉尔吉斯旗报》、国家电视台报道相关专题信息;《论帕米尔柯尔克孜人的部落分布情况》等2篇论文用吉文在吉尔吉斯斯坦发表。
呕心沥血,投身于非遗保护事业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文化遗产中的活态部分,凝结、保留和传递着一个民族的历史记忆、情感、经验和智慧,是民族文化认同的基础,在一个国家文化凝聚力的形成过程中,非物质文化遗产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正因为它是无形的、活态流变的,致使它很容易在历史长河中由于各种原因而不断流失。
柯尔克孜族具有丰厚的文化遗产,但由于史料少,居住分散等多种原因,调查难度大,面临着口头传统即将消亡的危险。从1990年至今,曼拜特多次到帕米尔高原,前往和田地区、喀什地区、克州及北疆的昭苏县、特克斯县等地,凡是有柯尔克孜族居住的地方,都留下了他的足迹。
在不辞辛劳的田野调查中,他收集了大量的歌谣、诗歌、民间故事、寓言、历史传说等。帕米尔高原上的柯尔克孜牧民把曼拜特·吐尔地形容为柯尔克孜古老歌谣“约隆”的救星。他通过长期的搜集资料、考证,于2007年把柯尔克孜约隆申报为自治区级非物质保护遗产。
曼拜特教授专门针对柯尔克孜族约隆展开了多次田野调查,搜集了丰富的音频、视频资料,在约隆的保护、搜集、挖掘、整理、研究、出版以及资料共享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成绩显著。从此之后,即将濒危的古老歌谣恢复活力,民间艺人激动万分,柯尔克孜地区掀起“演唱约隆热”,新疆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研究领域又多了一个精彩片段。
“柯尔克孜约隆”于2008年列入国家级非遗保护计划。2010年起文化部先后投入72万元保护和研究经费,此项目成为新疆师范大学唯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约隆的保护与研究使教学和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紧密结合。在曼拜特教授的策划下,2011年新疆师范大学文学院与克州三中联合举办“柯尔克孜约隆在学校”文化活动,3000余名高中生参与了约隆演唱活动。
《玛纳斯》是柯尔克孜族古老的英雄史诗,在民间流传了近千年。《玛纳斯》作为我国最著名的三大史诗之一,是柯尔克孜族文化的辉煌结晶,是柯尔克孜族人民的知识宝库,是中华民族多元文化的杰出代表和璀璨瑰宝。曼拜特·吐尔地2010年至2011年带头制定史诗《玛纳斯》保护、研究方案,向自治区政府提出申请,2011年争取到自治区专项资金560万元,为新疆《玛纳斯》研究中心的成立奠定了基础。
2010年至2012年期间,曼拜特教授先后组织召开了“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玛纳斯》保护与研究”、“首届柯尔克孜民间文学约隆演唱会”、“著名演唱大师居素甫·玛玛依演唱艺术全国学术会议暨新疆《玛纳斯》研究中心成立大会”等三次全国、全区性学术会议,为新疆少数民族文学研究的发展和对外宣传做出贡献。
2013年至2014年期间,曼拜特教授负责出版了“新疆《玛纳斯》研究中心系列丛书”13部研究成果。2013年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柯尔克孜百科全书《玛纳斯》综合研究”课题。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 2014年07月03日 【本文责编:思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