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学者评介

首页民俗学文库学者评介

[马东平]郝苏民:情系民俗 拓荒深耕
  作者:马东平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4-08-29 | 点击数:4472
 

·陇上学人·

  郝苏民先生生于1935年,宁夏银川市人,是西北民族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因为他开拓性的学术研究,人们也称他为“拓荒者”。

  郝苏民15岁起就读于西北民族学院,毕业后留校担任助教。此后数十年风雨,虽然生活曲折,砥砺颇多,但郝苏民先生凭着对学术的笃定和坚持,在语言学、民间文学、文化人类学等方面取得了斐然的成果,由此成为西北乃至全国有影响的语言学家、民间文艺学家和人类学家。

  蒙古学(语族)民间文化是郝苏民先生主要的研究领域。他是新中国成立后,最早把蒙古谚语翻译成汉文发表的人之一。上世纪八十年代,他出版的《布里亚特蒙古民间故事集》,是布里亚特蒙古民间文学作品在我国的唯一译本;他的另一本专著《卫拉特蒙古民间故事选》,则是开辟了卫拉特蒙古整体民间文化作品汇辑之先河,引起国内外学术界的重视和好评。

  年轻时,郝苏民在拉卜楞寺的奇遇,使他介入了八思巴文。从此,他开始了对蒙古八思巴文的释译与考辨。1978年,他在论文《对西藏元代八思巴字蒙古语圆牌的译释兼论及其意义》中,对在甘肃发现的一枚来自西藏的元代八思巴字圆牌的铭文从语义学等方面进行了详细辨析,消除了前人百年来的舛误,还原了这枚牌子的本来含义。1986年,他率先在国内出版国际蒙古学大师鲍培(N.poppe)教授的名著《八思巴字蒙古语碑铭》的汉文译注补正本,还原八思巴字原形,增补了我国当时蒙古古文字研究领域中的遗漏。

  郝苏民对于蒙古学用情致专,深耕不懈。他在蒙古学研究中率先提出了“卫拉特-西蒙古研究”主张,即在整体中国蒙古学中开辟“卫拉特-西蒙古”民间文化研究分支。此倡导引起了国内外学者兴趣与关注。开拓“卫拉特-西蒙古研究”,对于中国蒙古学研究争取国际话语权具有重大意义。

  如果把郝苏民先生对蒙古语言的研究可以定性为微观层面的研究,蒙古谚语、文化等研究定性为中观层面研究,那么他对回族以及伊斯兰教文化的研究就进入了宏观层面。郝苏民先生对回族及伊斯兰研究主要是从方法论层面进行研究。

  在非遗研究方面,郝苏民的成果也是丰硕的。他率先在硕士和博士研究生中开设了“口头理论与口头诗学”等新课程;积极参与科技部、文化部等相关重大课题。因为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研究和实践中的贡献,2007年郝苏民先生被人事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联合评选为西北高校唯一的“先进工作者”。作为中国申报“世界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评审委员会委员,文化部中国民间文化遗产保护工程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专家委员会委员,郝苏民先生还在向联合国申报英雄史诗、十二木卡姆、花儿等西北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作为西北民族大学的著名学者,郝苏民先生的最大心愿,就是在民族院校建立民族学、民俗学、社会学、人类学的完整学科。上世纪末,郝苏民在西北民族大学参与创办“西北民族研究所”。2001年,又创办“社会人类学·民俗学所”,继而扩大为系(院),是西北民族大学中第一所教科结合、系所合一的教科与服务实体,也是中国高校中第一个民俗学系,引领了中国许多高校兴办民俗学系的热潮。1991年至今,郝苏民先生与同行们已先后招收蒙、藏、回、汉、维吾尔、东乡、裕固等13个民族的近百名硕士生和博士生。中国民俗学界泰斗钟敬文教授曾评价说:“你们培养了西北十三个民族自己的民俗学者,这本身功德无量。培养少数民族自己的专家,应该作为民俗学界今后的一个系统工程来做,少数民族学者研究自己民族的文化会事半功倍。”

  而西北民族大学社会人类学·民俗学学院的诞生和建设,也标志着社会人类学·民俗学学科拥有了自己应有的独特地位和作用,是目前我国高等院校中的一项带有教育改革和探索性的首创之举。

  (作者单位:甘肃省社会科学院)

 

  文章来源:甘肃日报 2014-07-28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那些令人动容的美好——访我国著名民间文学学者陈泳超
下一条: ·滋兰树蕙 薪火相传──记新疆师范大学教授曼拜特·吐尔地
   相关链接
·[周永健]川南民间佛教觉皇宝坛丧葬道场田野调查·[赵宇 张晓桐 史慧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实践探索
·[向伟]社会主义传统中的少数民族民间文艺:以《秦娘美》为中心的讨论·[谭肖雄]地域、表征、破厄:后传承时代新南方民俗的“守旧立新 ”
·[马小壹]关于四川省宜宾市珙县僰人悬棺的田野调查报告·[罗瑛 潘小漫]百余年来日本学者对云南民族文化研究的视域及特色
·[刘思诚]未完成:鲁迅朝向田野的三个维度·[纪秋悦 李丰]空间视域下的洮州花儿:基于临潭县洮州花儿的田野调查
·[王丽清]从民族文化融合看白族大本曲《磨坊记》的文本来源与流变·[彭田菲]仪式操演与身体建构:基于鄂西土家族“撒叶儿嗬” 丧葬仪式的田野调查
·[靳思怡]西方经典民族志中的田野经验·[黄景春]民间文学研究向田野要什么?
·[黄涛]语境理论视野下民俗志书写范式的适度革新·[张宏赡 栾莺]白俄罗斯伊万·库帕拉节田野调查手记
·[杨李贝贝]从《贡山县怒族民间故事集》出版看民族文化的抢救与保护·[李吉安 李羕然]乡村民间信仰的调查与探索
·李扬主编:《走进田野——民俗文化调查札记》·[杨镕]国家级非遗环县道情皮影戏的田野调查报告及反思
·[韦布花 张多 蒲睿熙 张子瞻 张顺民]乡村振兴背景下媒介助力民族文化旅游地可持续发展策略研究·[孙鹏飞 赖晓平]荆楚民歌秧田号子《啰啰咚》的田野调查与研究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