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民俗影像

首页民俗学文库民俗影像

特写:捕捉消逝的记忆
  作者:记者 喻菲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4-03-12 | 点击数:5173
 


  新华网北京3月7日电(记者 喻菲)苗族老鼓师驼着背,从箱底取出绿色长衫、头巾和宝剑,在老伴的帮助下,颤颤巍巍地穿戴上身,神情庄重。

  距离82岁的梁永玉最后一次在深山中主持神秘的拉鼓仪式已经过去30年。

  此时,摄影师蒋建雄和他的妻子摁下了快门。这对夫妇已经在广西融水县的尧告村跟踪拍摄了10多年,使用影像全面、系统地记录这个风俗独特的农耕村落。

  村中许多传统文化在变化、消失,拉鼓便是其中之一。

  拉鼓是融水县的苗族人为了祛病而举行的祭祀活动。每次拉鼓,要由鼓师带人上山砍下一段粗大枫树,然后全村男子从两头轮流对凿。终会有人凿穿,但人人都不愿意做那个人,因为认为这不吉利,所以都格外小心。

  鼓制好后要拉回寨子,全村人祭拜4年。祭祀仪式中鼓师穿着专门的服装,佩戴宝剑,打一把半开的伞,走着猫步。4年中鼓师不能换衣、洗澡。最后鼓要被丢到深山中,据说这样就可以祛病。

  其实,梁永玉一生中也只主持过两次拉鼓。由于担心被称作封建迷信,1984年后尧告村再也没有举行过拉鼓仪式。

  让蒋建雄遗憾的是他已经无法用影像记录原汁原味的拉鼓仪式,只能看到搬到舞台上变了味的表演,以及在历史资料中寻找对这一活动的文字描述。

  63岁的蒋建雄曾是广西一名铁路职工,1985年成为摄影发烧友后拍摄了大量以摩托车、铁路民工、苗族村寨等为主题的照片。

  2000年他第一次来到尧告村,村里3100多人,712户,民风淳朴。从县城开车到村子要6个小时。

  由于拍摄劳累,蒋建雄患上了尿毒症。但他对拍摄这个村庄的热情未减。每年都要去两三次,一次住上一个月,连煤气罐都要带去熬药。

  “苗族人生活在高山上,条件艰苦,远离喧嚣的城市。但他们的生活随着城市化的发展也在改变,那种朴实、原汁原味的东西慢慢在淡化。我要珍藏这些记忆,保留他们的一些文化。”蒋建雄说。

  尧告村仅是中国一个普通的村庄。蒋建雄曾怀疑自己一直拍摄这个村子有意义吗?后来他遇到了视觉文化评论家刘树勇。“他对我说,这很有意义,越是普通的越有说服力。他的话给了我信心。”

  蒋建雄查阅了有关这个村子的大量资料,并把它作为一个社会缩影来观察研究。这是一项费时费力的影像工程。

  “刚开始村里人根本不理我们,以为我们是来玩的。时间长了我们都成为朋友,很多时候他们也忘记了我们的存在,因此我们捕捉了很多生动自然的画面。”

  病后,蒋建雄身体虚弱,瘦小的妻子帮助他背着沉重的摄影器材。“对于我,爬一座小山坡都是艰难的事。去不了更远的地方,这让我更加专注。”

  村里有的人一辈子没有照过相。他们每次去,就把上次拍的照片送给他们,一共送出了2500多张。“我们拍过一位老太太,下一次送照片时却找不到她,邻居说她已经去世了。”老太太唯一的照片成为家人的念想。

  10多年间,蒋建雄发现村里种田的人少了,外出打工的人多了,摩托车、农用汽车、家用电器多了。两三百年的吊脚楼中出现了砖混结构的房屋。只有中老年人还穿民族服装,年轻人嫌麻烦都穿西装、牛仔服了,青年女子只在节日、出嫁和重要活动时才穿苗服戴首饰。苗族新年比汉族的农历新年早两个月,由于青壮年都外出打工,不能回家过苗年,以往隆重热闹的苗年逐渐淡化了。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新华网 2014年03月07日 14:47:34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影像民族志中的哈萨克纳吾鲁孜节
下一条: ·刘湘晨:用镜头呈现新疆文化多元色
   相关链接
·[左怡兵]故事演述与仪式实践:《西游记》故事版块的聚合动力·[张瑶]作为民间技术的巴代做法
·[张淇源]作为数字表演的送王船:仪式的媒介化与视觉语法机制·[张栋]屈原故里端午节庆仪式当代转化研究
·[俞明雅]话语成祀:明清以来地方性钱镠信仰的生成路径·[于晓雨]岱顶碧霞祠庙会活动调查报告
·[姚远]基于拉帕波特仪式传播理论下的非遗传承发展路径探索·[严利]贵州苗族芦笙舞“滚山珠”的传承与保护研究
·[王媖娴 常秩豪]民间信仰与乡土社会的纠纷调解·[唐植君]中日兄妹神婚仪式中的“柱”
·[石子萱]高塔上的长发新娘·[柳玥]峨山彝族火把节仪式中的性别分工及性别关系
·[刘朴淳]塑造圣神:三一教庆赞仪式研究·[刘婧]仪式感与在场:七夕作为传统节庆的现代化重构
·[刘海平]湘西苗族古歌的文本比较研究·[梁玉婉]仪式的动力:节日仪式实践的变与不变
·[李顺]时空建构与情感叙事:丧葬仪式中的日常生活逻辑·[李若慧]礼俗生活实践中的“文化遗产”
·[李明洁]瑶族“追魂”与“赎魂”仪式的调查报告·[李梦]功能弥合:宝卷的叙事与仪式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