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学者评介

首页民俗学文库学者评介

张振犁:中原神话研究的拓荒人
  作者:杨旭东 吴效群 梅东伟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4-08-21 | 点击数:4815
 

  河南大学文学院教授张振犁,是新中国第一代民俗学的研究生,师从著名民俗学家钟敬文。60多年来,他始终在民俗学的园地里辛勤耕耘,为中国的民俗学研究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创立中原神话学派,开辟了中国古典神话研究的新天地

  提及神话研究,已90岁高龄的张振犁先生依然兴致盎然,滔滔不绝。他常说:“中原神话的发现不是偶然的,绝不能忽视时代的背景……”在他看来,中原神话的发现首先要得益于时代。1978年,在钟敬文、顾颉刚、白寿彝、容肇祖等倡议下,中国民俗学学科得以重建。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他得以重拾自己钟爱的民俗学研究事业,重新走上民俗学的讲坛,走进民俗学的田野。其次是得益于钟敬文先生的启发。据张振犁先生回忆,早年他在牡丹江参加一次学术会议时,在钟先生的书桌上发现了一个研究提纲,其中专门提到了对中国神话的研究设想,这激发了他的灵感和兴趣。之后,他便结合自己前期的积累和发现,开始了在神话学领域的研究。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强烈的民族感情是张振犁先生进行神话研究的内在动力。在与国外学者交流时,张振犁先生深为国内神话研究在国际上没有一席之地而不安,这也促使他在神话学领域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索。

  张振犁先生对中原神话的发现和研究无疑具有开创性的意义,钟敬文先生曾认为中原神话的发现及一些研究论断的提出“推翻了过去中国神话贫乏、仅有断简残章的片面结论,大大丰富了中国和世界神话学”。1983年,在北京召开的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第二次学术年会上,张振犁先生宣读了其最新的研究成果《中原古典神话流变论考》,在学界引起了强烈反响,也正是这篇论文奠定了中原神话研究在中国民俗学研究中的地位。在这之前,中国的神话研究普遍采用传统的文献研究方法,少有人关注仍然存活在人们口头上的活态的神话。张振犁认为,在田野中发现和研究神话是一种“文献的回流”,是在田野中检视文献记载的内容,中原活态神话的发现为神话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方法和思路,并为日后逐渐形成的中原神话学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正如有学者指出的那样,中原神话学派“采用将古代文献与田野作业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突破了传统的考据、义理、辞章这种狭隘的治学方式,将整个社会活生生的生活事项作为一部大书,从民间文化、民间生活、民间社会的角度来研究神话”。中原神话学派对于推动中国民俗学学科建设和民俗学理论与方法的提升都具有积极意义。


  发掘中原神话资源,为地方发展提供了一个文化宝库

  河南地处中原,为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其文化资源的丰富与厚重自不待言。民俗文化是华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事项当中,神话无疑是其中最有分量,也是最能为“华夏文明发祥地”作注脚的文化要素之一。这是因为,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之所以能够追溯到上古时期,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可以从这些富有想象力的神话中寻踪民族历史的记忆。中原神话的发现,不仅为中原文化增加了一份厚重,而且让中原文化在整个华夏文明进程中的地位得到了再次确认。单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就可发现,以神话名义进入名录的有三项,其中桐柏、泌阳的盘古神话和济源的邵原神话群两项都在河南,此外还有淮阳的伏羲女娲神话、新密的黄帝神话、西华的女娲神话……丰富的神话资源吸引了国内外学者的目光,不少学者专门以中原神话为对象进行调查研究。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张振犁和他的学生们长期深入农村地区,发掘、搜集、整理了大量鲜活的神话资料,被学界称为“中原神话群”。这些“神话群”成为中国民俗文化资源一座取之不尽的“金矿”,不仅为学术界提供了研究的资料和方向,而且成为地方文化建设过程中可以利用的宝贵文化资源。随着学界的关注和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开展,中原神话已经成为中原文化对外宣传和交流的一张亮丽名片。

  致力于教学研究,培养优秀的民俗学人才

  作为神话学家的张振犁先生,也是一位传道授业的“师者”,从他的身上,我们可以充分感受到其为人师表的风范。他要求自己的学生“毕业后要做到两点,一是要坚持做自己的专业,二是要有一个好的人品”。这种风范可能源自他的老师钟敬文先生。忆及自己的老师,张振犁先生总会满怀深情地说:“跟着钟先生一辈子都是幸福的,他的学问、为人都让我非常敬佩。”钟敬文先生成了他一辈子学习的榜样,他一方面继续辛勤地采集、研究神话,甚至在84岁高龄时,还与自己的学生一起到河南登封三皇寨考察;另一方面,他始终要求学生必须进行田野作业,注重在学生中发现和培养民俗学研究的新生力量。河南大学党委书记关爱和教授回忆起跟随张先生上课时的情景,笑称:当年自己交的作业由于没有进行田野调查,期末被张先生打了一个较低的分数。据了解,从1980年张振犁先生在河南大学中文系开设民间文学课程起,先后培养了一大批热爱民俗学研究的专业人才,其中孟宪明、程健君、高有鹏、吴效群等人如今都成为活跃在民俗学领域的知名学者,除了他们之外,还有不少张先生的再传弟子,分布在全国各地,传播着中原神话研究的种子。

  多年来,张振犁先生和他的弟子们笔耕不辍,出版了《中国古典神话流变论考》、《中原神话研究》、《东方文明的曙光——中原神话论》等多部有关神话研究的著作,推动中国神话研究不断走向深入。纵观整个民俗学学科发展史,我们不难发现,由于神话研究的丰厚成果,不仅令神话学已成为一门独具特色的学科,而且也使得整个中国民俗学为其他学科所瞩目。

  如今,张振犁先生已进入耄耋之年,但他对神话的那份执着和热爱依然不减当年,还在关心着他交付出版社的书稿进展情况。在当今社会,文化认同显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神话作为一个民族形成发展的源头活水,必将大放异彩。张振犁先生和他的弟子们所开创的中原神话研究,也一定可以演绎出时代的“新神话”。
 

  文章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2014年08月20日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汪高鑫]白寿彝民族史学理论述略
下一条: ·那些令人动容的美好——访我国著名民间文学学者陈泳超
   相关链接
·[孙艳艳]中原民间经歌:中原神话调查的“二次田野”·[李鹏]文字文明的溯源:人文纪录片《汉字五千年》的神话学阐释思考
·[杨利慧]当代神话学的立场和追求:在整体时间观和互文之网中重新理解神话与神话学·第五届中国神话学与西王母文化研究学术讨论会1号通知
·[向柏松 张兆芹]神话学视域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与发展·[于玉蓉]《史记》体例之数的神话学新探
·[杨利慧]当代神话学的立场:在动态而开放的互文之网中研究当代神话·[苏永前]神话的理论化与理论的神话化
·[张多]元宇宙:数字时代的宇宙观及其神话学批评·[陈连山]从神话学立场论夏朝的存在
·[谭佳]悖论式嫁接:比较神话学在晚清的出现·[杨利慧]神话主义研究与“朝向当下”的神话学
·[于玉蓉]连续与独特:“中”之源流的神话学探赜·中国民俗学会唁函:深切缅怀李子贤教授
·讣告:沉痛悼念李子贤先生·[杨利慧]“朝向当下”的神话学论纲: 路径、视角与方法
·[赵蕤]日本神话学“南方说”研究·东亚神话比较研究的大视野
·[沈玉婵]从《长生宴》到《神话与史诗》·[杨利慧]“朝向当下”的神话学论纲:路径、视角与方法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