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什么是民俗
生产劳动民俗
日常生活民俗
社会组织民俗
岁时节日民俗
人生礼仪
游艺民俗
民间观念
民间文学
   什么是民俗学
中国民俗学
历史民俗学
理论民俗学
应用民俗学
民俗语言学
艺术民俗学
   关键词与术语
   观风问俗
   民俗图说
   China in Focus

民俗图说

首页民俗与民俗学民俗图说

靰鞡草记
  作者:于建青 李莉   摄影/图:刁鸿元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4-08-15 | 点击数:23135
 

  靰鞡鞋

  1986年版的《吉林风物志》记载:“靰鞡”是用一块牛皮缝制,鞋底与鞋帮、鞋尖与鞋跟皆为同块皮革,本皮本色,不著装饰,厚薄均匀,浑成一体。穿时以绳索捆绑在脚面和小腿。

  孙文采在考察中证实了这种说法尚有出入,他曾寻访过几位做靰鞡的老皮匠。事实上,靰鞡是用一块大牛皮和一块小牛皮(用作靰鞡脸)缝制的,靰鞡不仅有鞋底与鞋帮、鞋尖与鞋跟,还有翻毛皮子的鞋脸儿,缝制靰鞡的皮子有牛皮、马皮、猪皮,牛皮为最上等皮料。

  通化县有位叫林凤武的老人,做了一辈子靰鞡鞋。90多岁时讲起做鞋步骤还头头是道。他说,扒下来的皮子先放到木头床子上用刀往下刮里子,然后再把皮子放到装有石灰水的大缸里浸泡,大概7天至半个月时间,这样皮子上的毛就掉了。然后再用清水泡,去掉皮子上面的灰垢。

  将泡好的皮子搁进皮罩子,一种类似锅炉的东西,底下放入柴草点着,用烟熏皮子,也叫熟皮子。记得在《走西口》那部电视剧里,有个叫满囤的年轻人干的就是这种活,很是辛苦,而皮子沤出的那股恶臭味道最是难忍。

  杏黄色被推崇为最正宗的颜色,如同黄牛毛色,又似秋天稻谷的喜悦色彩。

  这就涉及到熏皮子的技术问题。木柴和稻草熏出的比较差,最上等的草当属谷草,但造价太高用得极少。后来人们就发现了山上有种红毛公草,熏出的皮子正是他们想要的杏黄色,此草熏制不仅色正,而且挺实。

  熏皮子的关键是火候的掌握,明火不行,有烟没火才好。熏小了颜色不正,大了又不结实。有经验的老皮匠把皮子熏上四五遍之后,要将皮子面对面折叠起来压在一起,待到晴天拿到太阳下面晾晒,还要用铁铲子铲掉里子上面的贴皮肉,如此,那种杏黄的颜色才能透过来。

  熟好的皮子裁成靰鞡坯子,将靰鞡坯子和靰鞡脸儿缝到一起,撤出鞋楦子就成靰鞡鞋了。

  可是穿靰鞡鞋更是一门学问。从皮铺买回的靰鞡只是空皮壳,还须做进一步的加工才能穿在脚上。

  先是串皮环(俗称皮耳子),一只靰鞡以串6只皮环为常见。这也是技术活,串不好容易兜帮子,即在行走时鞋中间打折,出现一个兜,雪会灌进鞋里。避免这种现象就须在前后耳上的设计上做出调整。关键在于后耳的拱形孔要小,能容下一条靰鞡带来回抽拉,还要使前耳与后耳的距离适度,前耳高一些,后耳同靰鞡帮齐平或低一些,靰鞡带才能压住靰鞡帮。

  缝靰鞡蒂巴也不能马虎。即在后跟两片鞋帮交接处的里面,缝一条长约15厘米、宽3厘米的带子,以保证走路时不致使鞋从脚上脱落。

  靰鞡靿子是穿靰鞡鞋必不可少的配件,早年都是用3尺家织土布或白花旗布来做,农民也称“包脚布子”。虽不是什么雅致之物,贤惠的女人也会在上面缉上好看的花饰,展示一下绣工。

  靰鞡带大约算是世界上最长的鞋带了,总共有4米多,分麻绳、线绳、小皮带三种,一般以3股麻绳轧起来的细绳为最多。

  还有一项是打靰鞡钉子,意思大致与马掌类似,主要功用是防滑和耐磨。一只靰鞡的后跟正好可打两颗钉子,这种圆钉与铜钱一般大,到当地的铁匠炉钉上即可。

  万莉梅:草编的世界梦

  秋收一过,万莉梅的事就多了起来。因为每天都会有很多农民到她这里参观咨询,接待和讲解占用了她大量的时间。作为农广校的副校长,理应有更多的事要忙,但她并没有把这当成一种负担,反倒觉得这是一件更有意义的事情。

  吉林省草艺创意园区就设在她这里,一间位于通化市关东文化市场里的展室,琳琅满目的草编作品,全部来自于培训学员,这些学员大都是各地农民,很难想像,如此精美细致的草编,是如何通过那些粗砺的劳作之手创作出来的。

  授之以渔

  她说,也是缘于一个契机。2008年省阳光办有个惠农政策,有人建议她搞个草编培训项目,她也曾动心,但苦于没有这方面老师。后来阳光办帮她从山东请来一位专家,结果自己跟他学了三个月也没学会。正是从那时候起,她开始横下心来系统研究草编这门技艺。

  山东师傅编的东西是好,但究竟怎样编、注意什么也不说,如果不会,他会再给你编一次,这怎么行。她说,对于本来文化知识就不多的农民,这种教学方法是很难掌握的。

  那时候她还在农广校当老师,就利用两个假期时间,搜集来全国各地关于草编的资料,系统学习。接着去了趟全国玉米叶编织的发祥地——山东莱州,在那里,她见识了草编艺术的真正魅力。后来在当地的首届农民艺术节上,她又向农民艺术家学习。这些积累,成为她独特教学体系研究的基石。

  给农民当老师并不容易。她说主要是农民文化程度参差不齐,对纯粹的理论课接受能力弱,如果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将一些理论制作成直观的课件,就会让学员快速清晰地掌握草编的历史、种类、编织技法和编织重点、难点。

  再就是把需要传承的民间技艺全部用录像机录制下来,图文声像并茂,多角度调动学生的情绪、注意力和兴趣,这会有利于克服遗忘。

  传承人掌握着一些珍贵的传统技艺,这是一块值得挖掘的宝藏。传承人精湛的技艺、民间文化的精华通过这种直观的教学方法灌输给学员,会达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她的课堂基本都设在村子里,这是与其它教学模式完全不同之处。因为很多农民家里都养着鸡鸭鹅狗,脱离不开。她就请专家走进村头,讲完课程还会集中一天用大客车把他们拉到她的基地来参观。一到这里,他们兴奋得不得了,眼界立刻开阔许多,想不到身边那些再普通不过的草,竟能变成这么多奇妙的工艺品。想像力和创造力都会被激发出来,从这里回去不久,就能编出一些自己独创的作品,你会感到非常惊讶。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文章来源:城市晚报 2013年11月30日
【本文责编:CFNEditor】

上一条: ·紫禁城里叫蝈蝈
下一条: ·“立夏祭冰神”与民间剪纸的祭祀功能
   相关链接
·[任砚泽]《断魂枪》反映的传统技艺传承困境·[李丽楠]从隐喻到反身性
·[李华文]从官帽顶石演变看元明清时期多民族物质文化交流·[张丽婷 于俪婧 刘明明]非遗语境下博山陶瓷传统技艺本土性的现代化转型研究
·[袁宙飞 袁文军]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体系构建与实测·[徐媛]传统技艺类“非遗”中的身体研究
·[吴晓梅]符号与传统:南北盘江流域布依服饰国家叙事研究·[李滢钰]性别视角下的广西瑶族服饰传承发展研究
·[李娟]山西北朝多民族服饰文化融合实践·[宋双意]河口瑶族服饰调查研究
·[刘欢]从江县摆翁村盘瑶服饰文化研究·[周雨童]诗意空间·地域色彩·传承发展
·[孟子凡]机械参与生产的非遗传统技艺·[谌红雨]布依族服饰图腾的文化内涵与社会功能浅析
·[巴莫曲布嫫]十年行走,不忘初心──《中国彝族传统服饰图典》小引·[任晓波 刘刚]文山壮族服饰保护与传承的实践调查研究
·[胡玉福]传统技艺类非遗保护标准研究:以鲁锦项目为例·逾两百项中国非遗传统技艺黄山斗艳 非遗文创产品受捧
·[仵军智]传统技艺类“非遗”的生产性保护与市场开拓研究·中国西藏摄影及非遗文创服饰展在蒙古国举行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