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会员之声
   学术传真
   会议信息
   讲座信息
   媒体报道
   时评杂谈
   出版资讯
   音影图文报道

出版资讯

首页动态·资讯出版资讯

178个姓氏讲述迁徙故事
——江西首本官方修订版姓氏志发行
  作者:袁思东 罗倩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4-08-15 | 点击数:5909
 

  很多姓氏从周边县市迁入

  记者翻读《南昌县姓氏志》发现,虽然南昌县紧靠省会南昌市,区位优势明显,但在姓氏的发展方面并不占优势。相反,南昌县的很多姓氏(如袁、漆、钱等等)是从周边或邻近的县市迁入的,如丰城、新建、高安、永修、奉新、进贤等县市。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喻德琪分析,这与南昌县的地理特征和社会生产力水平分不开。因为南昌县地势较低,水网密布,在当时生产力水平不高的情况下,人们改造、战胜自然的能力有限,地势低洼的地方也就成为不宜居之地。

  另外,通过研读《南昌县姓氏志》,大家还会发现,南昌县经济社会发展大概的轨迹是由南到北进行的,千百年来人们由丘陵地带向低洼地带不断移居。

  万氏熊氏等族人曾迁往京广

  喻德琪介绍,《南昌县姓氏志》记述时限,上限不限,追溯各姓氏起源,下限基本断至2009年7月。书中排在前十位的大姓为万、李、刘、熊、胡、涂、罗、陈、黄、徐。其中,南昌县徐姓多为徐孺子(东汉时期著名的高士贤人,经学家)后裔。

  在这十大姓氏中,万氏族人有迁往广东、北京等地的;熊氏族人有迁往陕西、四川、广东、上海、江苏、湖北、吉林等地的;李氏族人有迁往北京、天津、上海、南京、辽宁、新疆、四川、云南、湖南、湖北、台湾等地的……另外,上述十大姓氏迁往南昌市等省内其他地方的也不少。

  不常见姓氏人口大多不超10人

  记者翻读时还发现了一些平时不常见的姓氏,如别、回、支、扶、戈、公、勒、篮、符、古、过、奉、简、崇等,这些姓氏的人口大多不超过10人,别姓只有4人,是由河南省南阳市内乡县迁入南昌县的;回姓也只有4人,是随母改嫁由东北而迁入的;戈姓5人,由抚州市迁入。公姓人口相对较多些,有538人,已传30世。

  记录70多位重要历史人物

  这本姓氏志中罗列了70多位南昌县重要的历史人物,古代有徐稚等洁身自好、知人善任的官场典范,谱出《滕王阁序》中“徐孺下陈蕃之榻”的千古美谈;有朱耷等学识渊博、名动天下的文人墨客,“八大山人”的传说代代相传;近代有邓迈等英勇抗日、献身祖国的民族英雄,又有雷大俅等毕生致力于祖国建设,投身于医学、物理学、建筑学等各个领域的学科人才。

  意义

  对继承传统文化有积极作用

  据悉,《南昌县姓氏志》是我省官方修订的第一本以姓氏为主的地方志书籍。江西省谱牒研究会会长王炯尧是江西省内姓氏文化研究的权威人士,他表示,姓氏是血缘的标志,其内涵是国家的根基、文明的曙光。“有家才有家族,有家族才有国家。因此,有了姓氏,文化传承才有依托。”王炯尧说,绝大部分姓氏族谱都有家规、家训,这其实也是社会风气、公民道德的源头。

  “江西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移民中转站,而南昌县是其中一个典型。南昌县很多姓氏是从中原迁入,他们为南昌城开发乃至赣鄱平原的开发都作出了突出贡献。”王炯尧认为,《南昌县姓氏志》的出版发行,探讨了民族的起源、分布、繁衍等,对继承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文化、构建和谐社会等具有积极的作用。

  延伸

  南昌县欲借姓氏志打亲情牌招商

  另外,《南昌县姓氏志》还附有人物简表(在世人物,南昌县人或原籍南昌县),所收录的人物涉及社会各界。政界方面,县外的为副县级及以上人员;军界为副团级及以上人员;教科文卫等界为正高级职称及以上人员;其他的包括市级以上劳动模范,省部级以上先进人物和社会名流。但唯独没有收录商界人士,喻德琪对此解释说,编纂期间曾考虑过将南昌县籍商界人士收录其中,但因无法界定标准,故未收录。虽然如此,但南昌县仍然希望能借这本姓氏志为该县的招商引资及经济社会发展打出一张有分量的亲情牌。

  ■记者 袁思东、实习生 罗倩 文/图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中国江西网-信息日报 2014-08-15 02:34:43
【本文责编:CFNEditor】

上一条: ·《世界文学史》:绘一幅力求完整的世界文学地图
下一条: ·《伊玛堪集成》出版发行
   相关链接
·[黄清喜 刘永发]江西非遗研究·[杜思慧]江西赣县夏浒古村的保护与旅游现状调查
·[陈有顺]凉州姓氏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理论与实践探讨·[姜义华]礼敬人生——《图说中国人生礼仪》代序
·仲富兰:《图说中国人生礼仪》·[刘智英]行走在田野中的智慧——走进江西省乐安县牛田镇流坑村
·因类制宜 精准施策——曲艺保护的江西实践·[孟和套格套]社会民俗与生态环境变迁的个案研究
·江西出台传统工艺振兴计划·[汪宝荣 姚伟 金倩]《洛阳伽蓝记》中的民俗事象英译策略
·[徐彬 孙黎丽]明清徽州家谱的特点及其价值·江西省人大:《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2015)
·李霞:《娘家与婆家:华北农村妇女的生活空间和后台权力》·[李昌宪]从《水浒传》看宋代社会
·[方颐]循百家姓氏 探民族源流·堂号:记载家族历史 传承优秀文化
·“田野中国·乡规民约与乡土社区建设论坛”在济南举行·[张多]傣族民间社会民俗与宗教的互动
·乡约研究重在挖掘“中国经验”·[王鹤鸣]我与家谱、祠堂研究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