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拟录取学员名单公告  
   会员之声
   学术传真
   会议信息
   讲座信息
   媒体报道
   时评杂谈
   出版资讯
   音影图文报道

出版资讯

首页动态·资讯出版资讯

178个姓氏讲述迁徙故事
——江西首本官方修订版姓氏志发行
  作者:袁思东 罗倩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4-08-15 | 点击数:5770
 

    今年4月,“圆通”快递董事长喻渭蛟弟喻志贤通过有关渠道找到南昌县史志办,请该部门帮其寻根问祖……南昌县历史悠久,人口迁移频繁,每年前来该县寻根问祖的海内外人士多达五六十批,但因史志材料缺乏,总有部分人不能认祖归宗,抱憾而回。为开发地方人文资源,深入挖掘、抢救南昌县姓氏资料,该县历时7年九易其稿完成《南昌县姓氏志》,于7日正式发行。江西省谱牒研究会会长王炯尧认为,此书对继承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文化、构建和谐社会等具有积极作用。 

  背景

  每年大批人士到南昌县寻根问祖

  为了帮助喻渭蛟一家找到祖籍地,南昌县史志办副主任喻德琪根据有限的线索,查询到喻渭蛟的祖上是由南昌县迁移到浙江桐庐的,但这些线索无法确定其祖籍地具体在哪个乡镇。近段时间,喻德琪通过收录各种资料及实地调查,发现喻渭蛟的祖籍地在银三角敷林村委会喻家村。

  据悉,南昌县每年都会接待大量来此寻根问祖的人士,多则五六十批,少则三四十批。据喻德琪介绍,这些寻根问祖的人士既有省内的,也有省外甚至海外的,其中以湖北、湖南、四川最多。究其原因,源于历史上的“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事件。

  根据现有的移民资料,“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运动至少可以上溯到唐朝,一直延续到清后期,时间跨度达一千多年。期间出现过两次迁移高潮,一次是元末明初,一次是清初。两次移民运动促使部分江西人不仅迁往湖南、湖北,而且还继续西行到了四川、陕南等地。

  “当他们来南昌县寻根问祖时,都只能从《县志》、《地名志》中查找线索,但因这两志所载史料有限,往往要花费大量人力、精力才能帮寻根问祖人士找到祖籍地。当然,也有部分人不能认祖归宗,抱憾而回。”喻德琪说,随着城镇化不断推进,南昌县开始进入大拆迁、大建设时期,东新乡、富山乡、银三角、莲塘镇等地部分村庄将因集体拆迁而“消失”,一些根土文明亟须保护。

  7日,《南昌县姓氏志》的发行使上述问题迎刃而解。

  解读

  南昌县姓氏志记述178个姓氏

  据介绍,《南昌县姓氏志》一书客观地记述了南昌县178个姓氏的图腾、渊源、入县、分布、繁衍、迁移的基本情况;收录各姓氏知名人物;介绍各姓氏宗祠、谱牒等代表性文物。该书150多万字,收录珍贵的历史、现代照片近百张。

  喻德琪告诉记者,南昌县政协、史志办在2007年就已经开始筹划姓氏志事宜,在500多名史志爱好者的热情参与下,历时7年九易其稿完成,是南昌县建县以来第一部由政府专业机构编纂的姓氏专志,也是南昌县一部大型文化典籍。

  姓氏志比县志更接近大众

  据介绍,《南昌县姓氏志》的编撰,需要对中国姓氏产生、发展和演变过程中姓氏学涉及的家族血缘史、民族交融史、姓氏源流史、人口发展和迁徙史,以及历史学、社会学、民族学、语言学、民俗学、地理学等诸多学科进行研究,因此有着极其丰富的内涵。

  “这本姓氏志不同于农村的家谱。它是南昌县的‘大家谱’,而且比《县志》更接近于大众。”喻德琪说,南昌县所有人、南昌市部分人甚至部分省内外人士都可以从中找到与自己相关的姓氏渊源及繁衍情况,可读性很强。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中国江西网-信息日报 2014-08-15 02:34:43
【本文责编:CFNEditor】

上一条: ·《世界文学史》:绘一幅力求完整的世界文学地图
下一条: ·《伊玛堪集成》出版发行
   相关链接
·[黄清喜 刘永发]江西非遗研究·[杜思慧]江西赣县夏浒古村的保护与旅游现状调查
·[陈有顺]凉州姓氏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理论与实践探讨·[姜义华]礼敬人生——《图说中国人生礼仪》代序
·仲富兰:《图说中国人生礼仪》·[刘智英]行走在田野中的智慧——走进江西省乐安县牛田镇流坑村
·因类制宜 精准施策——曲艺保护的江西实践·[孟和套格套]社会民俗与生态环境变迁的个案研究
·江西出台传统工艺振兴计划·[汪宝荣 姚伟 金倩]《洛阳伽蓝记》中的民俗事象英译策略
·[徐彬 孙黎丽]明清徽州家谱的特点及其价值·江西省人大:《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2015)
·李霞:《娘家与婆家:华北农村妇女的生活空间和后台权力》·[李昌宪]从《水浒传》看宋代社会
·[方颐]循百家姓氏 探民族源流·堂号:记载家族历史 传承优秀文化
·“田野中国·乡规民约与乡土社区建设论坛”在济南举行·[张多]傣族民间社会民俗与宗教的互动
·乡约研究重在挖掘“中国经验”·[王鹤鸣]我与家谱、祠堂研究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