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民俗生活世界

首页民俗与文化民俗生活世界

[潘允康]社会习俗:社会控制的重要形式
  作者:潘允康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4-08-15 | 点击数:4163
 


  所谓社会控制,是指通过社会的力量使人们遵从社会规范、维持社会秩序的过程。社会控制既指社会、群体、组织对其成员行为的指导、约束和制裁,也指社会成员间的互相影响、互相监督和互相批评。有效的社会控制是保护社会成员权益、维护社会生活秩序、保持社会稳定的必要条件。

  自古以来,人类社会创造了多种社会控制的形式,包括法律、道德、舆论、宗教等,还有社会习俗。在现代法制国家,法律是根本和基石,依法治国是社会控制的根本方略;除此之外,还有道德。法律制约和规范人们的行为,道德提升人们的精神。即便如此,其他各种社会控制形式仍然有独特的地位和作用,最近在广西发生的“6·21”荔枝狗肉节冲突就显现了习俗作为控制形式的重要作用。在现代社会,习俗仍然是社会控制不可忽略的方面。

  社会控制的重要形式

  中国古代早就有“入乡随俗”的说法。《五灯会元·大宁道宽禅师》中有“虽然如是,‘且道入乡随俗一句作么生道?’良久曰:‘西天梵语,此土唐言’”。《礼记·曲礼上》:“入竟(境)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亦作“入境问俗”、“入境问禁”。“入乡随俗”中的“俗”可解为习俗,从社会学角度来说,习俗是人们在长期的集体生活中逐渐形成并共同认可与遵守的习惯和风俗,是人类生活中最早产生的社会控制形式之一。各个国家、地区、民族所处的环境不同,因此也就有不同的历史文化、不同的生活方式和习俗。个体在社会中从小到大、随时随地、一举一动都受到他/她所在社会的习俗的熏陶和影响,并自觉不自觉地遵从它。“习俗移人,贤者难免”。习俗虽然没有明文规定,但事实上,人人都不知不觉按照它的规范行事,这就是习俗的约束力。尊重习俗,随遇而安,与他人方便,与自己也方便,尊重他人才能得到他人的尊重,这是社会生活中潜在的客观规律。

  习俗是社会歧见和纠纷的重要原因

  习俗既是社会控制的力量,也是社会歧见和纠纷的重要原因。社会中许多矛盾和冲突都是由于习俗冲突,或者说由于某些习俗得不到尊重引起的。人们的生活富裕起来,许多人热衷于旅游,不仅在境内游,还走出了国门。我们不断听到来自国内和国际对中国游客的议论和批评,除去一些在公共场合吸烟、闯红灯、随意践踏绿地拍照、在公共建筑上刻字留名等批评外,更多的是和入乡不能随俗有关。比如不尊重外国人的语言习惯,在公共场合大声说话、嘈杂,在电梯里隔着陌生人和朋友说话,穿宾馆的拖鞋和睡衣上街等。巴黎一家餐馆专门为中国游客在餐厅的角落里隔离出一个就餐区,原因是中国游客吃饭时说话、议论、欢笑的声音太大,而且有少数游客相互劝酒、吵闹。中国人已经大规模走向世界,却又不能顺利融入世界,我们能体会到由于习俗得不到尊重而带来的不和谐。

  习俗随时代而变化

  虽然习俗具有不可忽视的力量,但习俗形成之后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发展变化的。在历史和时代的进程中,有些习俗变成陋习,而为人们所抛弃。例如,我国夏、商时代奴隶主有用人(奴隶)殉葬的习俗,以后封建主有用俑殉葬的习俗,而到了近代就连俑殉葬的风气也消失了。社会继承以往习俗,都是以其是否有利于该社会的利益和秩序为标准的,都要考虑大多数人的生活方式和诉求。移风易俗,改造和取缔不符合社会利益和人民生活需要的旧习俗,提倡和培养新的优良习俗,既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又能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这是在利用社会习俗控制社会时必须要考虑到的。2011年,浙江金华取消了据称有600多年历史的“狗肉节”,但没有禁止吃狗肉,这是一种试图改造旧习俗、化解社会矛盾的折中办法。

  社会习俗既是社会控制的手段,也是一种引发社会矛盾和冲突的诱因,同时它又随社会变迁而变化。从社会控制的角度来说,在现实的社会生活中,既要提倡“入乡随俗”,也要“移风易俗”,这是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当然由于习俗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形成的习惯,要改变起来,并非容易。“入乡随俗”是要改变自己的习惯,服从他人的习惯,会使当事者不舒服。而“移风易俗”,则是要从根本上改变或否定一种习俗,时间会更长久,过程也会更艰难。

  (作者单位:天津社会科学院)

 

  文章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8月1日第628期
【本文责编:CFNEditor】

上一条: ·[李靖寰]云南少数民族民居建筑艺术初探
下一条: ·[梅联华]传统手工技艺文化空间的依托
   相关链接
·[郑天琦]“屯留大叶茶道”习俗及其价值初探·[徐义伟]广东肇庆地区包公崇祀习俗研究
·[徐永安]概念与历史:武当山朝山进香(武当山庙会)习俗特征探讨·[彭清兰 陈明 谢康达]疍民文化的儒释道思想解读及其非遗保护
·[刘岚]湛江市太平镇东岸村春节年例习俗调查报告·[李雁超]伦理枷锁与自由意志:中日马头娘传说比较研究
·[陈在扬]河北省邯郸市峰峰矿区春节习俗调查·[朱现省]社会变迁视角下“做社”习俗的演变与当代价值
·[张湘蓉]怀化市部分县区“双端午节”习俗特征形成的缘由及其意义·[张结伟]试论《猗觉寮杂记》中的民间习俗
·[扎西卓玛]礼物与信仰:一个藏族村庄中的礼物交换习俗研究·[杨丽云 刘玉珍 秦婕]苏元春与抢花炮习俗之间关系研究
·[韦成]桂西北民间禁忌文化的实践逻辑与乡村社会秩序建构研究·[王晓鸣]浅谈节气习俗特点
·[王静斯]北京地区中秋习俗考略·[那仁毕力格 萨其拉]古代人禁忌习俗多样功能探源
·[刘吉平]西汉水流域崇鸟习俗的生成与演变·[郭烨佳]传统仪式的当代实践:泉州“普度”习俗的价值意蕴与传承路径
·[高洁宜]由俗至礼:探析乡村移风易俗中的贺号习俗·[陈爱国]蚕桑习俗中的“蚕花”考释:基于蚕虫“生命力”的视角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