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学者评介

首页民俗学文库学者评介

[江飞]罗曼·雅各布森的治学之道
  作者:江飞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4-08-11 | 点击数:6425
 


罗曼·雅各布森

  罗曼·雅各布森(1896—1982)是20世纪享誉世界、成就卓著的结构主义语言学家、现代语言诗学的创立者,他的一生是波澜壮阔、命运多舛的一生,也是勇往直前、创新开拓的一生。两次世界大战的炮火洗礼,从东到西的流亡迁徙,如影随形的政治攻击,不仅没有消磨掉他的学术热情,反而激发了他在语言学、诗学、符号学、神话学、民俗学、病理学等众多学科领域内旺盛的创造力,出版著述多达650多篇,无怪乎被弗朗索瓦·多斯誉为“十项全能”。雅各布森为什么能取得如此辉煌的学术成就呢?一开始我便对他的治学之道充满好奇。

  打破学科界限,融合科学素养与艺术修养,这是雅各布森治学的最大特点。他不仅关注和研究语言科学,还对生理学、生物学、物理学、心理学、医学、信息学等自然科学有着持之以恒的兴趣;同时,他还广泛涉猎了文学、绘画、音乐、电影等艺术,有着非常高的艺术修养。无论现实境遇如何,雅各布森都积极主动地融入到其所身处的文化界中,尤其是与先锋艺术家密切交往,这使他能够保持敏锐的直觉力和长盛不衰的创新能力,使其研究成果不仅促进了艺术学学科的科学化,也促进了语言科学的艺术化,实现了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之间的同步互动与综合发展,他也因此得到了人文科学界和自然科学界同行们的广泛认同和赞赏。时至今日,艺术与科学的差异性、互补性与同一性关系在西方学界得到了普遍公认。对西方学者而言,这两方面素质的培养在其基础教育阶段(甚至在更早的家庭教育阶段)就已开始了,而对于中国学术界和教育界来说,如何抛弃过分功利主义的艺术观和科学观,打破壁垒森严的学科界限,真正实现科学素养与艺术素养、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的融合,我想这还是一个任重道远的过程吧。

  他敢于反抗自己,在广泛的“对话”中不断发展自己的理论。当别人还沉浸在文化的传统解释中的时候,雅各布森率先寻求一种全新的方式来解释文化,他迎向激进的“未来主义”和先锋艺术,但他从不在同一个地方停留太长,而是在不断“反抗自己”的过程中,寻求新的研究可能,这使得他远离了故步自封的自我“重复”,真正将“创新”坚持到底。另一方面,雅各布森从来不是一个耽于冥想、不懂交际、不懂生活的人,他不仅与语言学家们积极交往,更广泛地与经济学家、生物学家、政治活动家等各个领域的专家、学者交往,这使其能够始终保持开放的、比较的学术视野和兼容并包的眼光与胸怀。雅各布森的弟子布朗曾回忆到,无论是在私下的会面中,还是在报告、研讨会以及给博士生的授课过程中,雅各布森经常发表一些对难以处理的文本进行正确阅读的洞见,由此,在这项耗费他全部精力和时间的计划中,他的朋友和学生们也都变成了他交流的伙伴。在笔者看来,雅各布森是将巴赫金的“对话”理论真正付诸理论和生活实践并取得巨大成就的学者。

  他始终坚持非常严谨、认真、负责的学术态度。1919年,雅各布森就准备了一篇关于“不幸”的21行诗的分析文章,准备收入《诗歌语言理论选集》中,但他当时觉得还只是一个草稿,需要用更精确的语言学分析规则来扩展和修改,结果,这篇“不幸”的文章直到他的关于 “语法平行的俄国方面”的专著出版 (1966)才用上:一篇小小的分析文章竟经过了半个世纪才成熟!而他却说:“甚至这本专著在我眼里也仅仅是一个准备的草稿而已。”这种严谨、认真、负责、不急不躁的学术态度着实让人敬佩,更让人深思。

  他始终对生活和研究充满激情、活力以及解放精神。雅各布森曾非常赞赏捷克作家万裘拉,作家的遗孀后来在其回忆录中(1967)对其丈夫与雅各布森的友谊以及雅各布森本人有着形象的描画:“罗曼·雅各布森,俄罗斯血统,最有天赋的斯拉夫学者之一,一个相貌和品质都非同寻常的男人。这个有影响力的男人,有着较大的脑袋,茂盛的亚麻色头发,罗马神一样的脸庞,斜视的一只眼睛。但他并非一个为这样的瑕疵而烦恼的人。他充满活力,说起话来总带着令人鼓舞的激情和手势。”我想,正是因为雅各布森始终对日常生活、科学研究以及国家和个人前途都充满着热情和希望,所以,他才能够历经种种逆境磨难而始终保持着旺盛的科学创新力,能够吸纳俄国或西方的哲学或理论传统却又不为其所束缚,凭借一丝不苟的科学精神和打破常规的解放精神,建构出自己的语言诗学理论。

  若干年后,雅各布森的学生、当代俄罗斯语言学家伊万诺夫回忆道:“雅各布森总是以正确的范畴思考最普通的事物,并且以特别的例子作为参照,还总是清晰易懂地表达出来。我们总是记得雅各布森是这样的一个人,他能带着愉悦从事科学研究,没有迂腐或者抱残守缺,在任何情况下,甚至在面对灾难的时候,他都能非常出色地、有意义地、成功地从事科学研究。”这种乐观旷达、宠辱不惊、孜孜不倦、矢志不渝的生命态度和研究精神,不正是杰出学者所应具备的优良品质么?我虽不能至,却心向往之。
 

  文章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2014年08月07日 10:22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吴思远]纷争逐罢羡优伶,翔空飞钓亦关情
下一条: ·[梁苍泱]段宝林谈民间文艺研究:重调查 求创新 讲简洁
   相关链接
·[朱梁灏]家乡民俗学视角下“同乡同业”现象考察·[郑涛]简述东亚民俗学发展史
·[赵李娜]自发写作与自觉反思:当代家庭民俗志书写者的“反身性”探究·[赵家萱 孟令法]非遗热:民俗学科发展的机遇和挑战
·[杨馨颖]经济民俗学视域下江苏董永传说丝织文化历史演化研究·[吴南]从“非遗”周公庙会实践探讨道德在民俗学知识建构中的意义
·[王婧依]由安井真奈美的生育研究观现代生育民俗学构建·[谭肖雄]地域、表征、破厄:后传承时代新南方民俗的“守旧立新 ”
·[邵雅琪]黄石的女性民俗研究:社会制度的性别批判·[尚咿彤]“民间自有序”:民间老物件的都市创造力
·[路童越]新疆杂话的生活性特征研究·[陆薇薇]日本民俗学环境研究的路径与方法
·[龙晓添]流动的生活·具体的人:中国民俗学研究对象探蹟·[刘思诚]未完成:鲁迅朝向田野的三个维度
·[林诗瑶]空间与地方·[李正宇]韦大列对中国民俗学发轫的贡献及其意大利学术渊源
·[李向振]现代民俗学日常生活转向与实践民俗学的探索·[李顺]时空建构与情感叙事:丧葬仪式中的日常生活逻辑
·[李刚 荆淑坤]信息化时代的学术共同体构建:以中国民俗学会为例·[金倩雯]数字民俗学的实践探索:网络民族志视角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