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这一在中国历史上极为重要的世纪可以1949年新中国成立分为两个时期,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在这一世纪的发展也以此为界分为两个不同的阶段。在第一阶段中我国少数民族音乐并没有受到过应有的重视,传统音乐作品处于自生自灭的状态,新音乐创作更为罕见;新中国成立后,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事业也逐步在政府的领导下,经过包括汉族在内的各民族人民和各民族音乐家的共同努力,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20世纪我国少数民族音乐发展的主要成就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少数民族传统音乐的搜集整理和研究
新中国成立以前,只有个别音乐家到少数民族地区去搜集整理少数民族的传统音乐作品。在这方面成绩比较突出的是王洛宾和王云阶。王洛宾先生1938年在兰州从一个过路的维吾尔族汽车司机那里,记录了吐鲁番民歌《达坂城》,此后,他曾深入甘肃、青海等地的少数民族地区搜集、整理了维吾尔族民歌《阿拉木汗》、《半个月亮爬上来》、《青春舞曲》、《曲曼地》;哈萨克民歌《黄昏里的炊烟》、《暮色苍茫》;乌孜别克族民歌《掀起你的盖头来》等。他还根据哈萨克民歌《洁白的前额》改编了《在那遥远的地方》等歌曲。这些少数民族民歌和根据少数民族民歌改编的歌曲后来流行全国,被人视为中国民歌的代表作。(注:请参看杜亚雄:《在兄弟民族中生根开花的作曲家—王洛宾》,刊《人民音乐》1983年第二期。)王云阶先生在抗日战争时期曾在青海教书,在工作之余,记录了流行在当地少数民族和汉族中的“少年”。他不仅记录了许多首“少年”的曲调和歌词,而且对其中一些民歌产生的时代背景、有关传说作了说明,为方言词汇注音并注明词意,记录了歌唱时的情绪、唱法的特点、曲调的性格等。50多年前,能这样仔细地记录民歌,是非常难能可贵的。他所记录的民歌,都发表在1943年《青海民国日报》的“乐艺”音乐副刊上,后来整理成册,1957年在上海出版。(注:王云阶:《山丹花》,上海音乐出版社,1957年,上海。)
新中国成立之初,随着解放大军进入少数民族地区,一些在部队工作的音乐家就开始了对少数民族音乐进行采访调查。1950年中央访问团分赴各少数民族地区进行慰问,一些音乐工作者随团前往,了解了少数民族的音乐情况。在一些少数民族地区还成立了专门的机构,如新疆的“十二木卡姆整理工作组”和甘肃、青海的“花儿研究会”等,开始了对少数民族传统音乐进行搜集、整理的工作。但是这一时期的搜集、整理工作还不够全面,也不够系统。
1956年全国人大民族工作委员会在国家民委和中央民族学院的协助下,共同组织了全国性的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1958年,这一工作由中国科学院民族研究所主持,并组成了16个调查组,分赴16个省、区进行调查。文化部组织音乐工作者参加调查组,对包括传统音乐文化在内的30多个少数民族的文化艺术进行调查,并撰写了一批调查报告,编辑出版了两册《1958年少数民族文艺调查资料汇编》。同时,音乐出版社也出版了许多少数民族歌曲集,如《哈萨克民间歌曲集》(1956年)、《云南民间歌曲选》(1957年)、《藏族民歌选》(1958年)、《鄂尔多斯民间歌曲选》(1958年)《侗族大歌》(1959年)、《哈达献给毛主席》(1959年)《云南、贵州少数民族民歌选》—(1959年)、《侗族民歌》(1960年)、《新疆民歌》(第一集)(1960年)等。
此次调查是我国第一次对少数民族音乐进行的大规模调查,这一工作一直持续到1964年基本结束。
在50年代和60年代初,除对各少数民族传统音乐进行普遍的搜集、整理之外,曾对维吾尔族宫廷音乐《十二木卡姆》、藏族的几种具有代表性的歌舞、纳西族古典音乐《白沙细乐》和流行在西南地区一些少数民族中的多声部民歌进行了较为深入的调查工作。同时,生活在祖国宝岛台湾省的民族音乐学家,也对高山族音乐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的调查。
对《十二木卡姆》的整理工作是汉族和少数民族音乐家共同进行的。1951年,新疆文化厅组织了“十二木卡姆整理工作组”,著名木卡姆大师吐尔地.阿洪所演唱和演奏的《十二木卡姆》,由万桐书等汉族音乐家录音、记谱、整理,1960年由音乐出版社和民族出版社联合出版。
藏族的歌舞音乐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风格。1958年,中国音乐研究所派音乐学家毛继增去西藏,搜集、整理囊玛和堆谐,《西藏民间歌舞—堆谐》和《西藏古典歌舞—囊玛》分别在1959年和1960年由音乐出版社出版。此外,长江文艺出版社在1956年出版了由作曲家彦克搜集整理的《丰富多彩的藏族歌舞》。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王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