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鉴于其在杂剧领域所取得的研究成果,柯润璞毫无异议地成为美国汉学界元曲研究的权威,并获邀出席1980年8月在宝岛台湾召开的第一届国际汉学会议,他报告的论文是《汉学与元曲》(Sinology and the Yuan Ch’ü)。他还于1986年12月获邀参加第二届汉学会议,并提交论文 《中国传统小说中的模仿荟萃》(Pastiche in Traditional Chinese Fiction)。
柯润璞并未停下研究的步伐,在元曲的海洋里,他似乎发现了更多未经人打捞的珍宝,“散曲”便是其中之一,这也是他学术生涯后期用力最勤的领域。考虑到散曲在体裁和韵律上的特点,他在翻译时主张译者应更好地应用“目的语”特征来传达“源语言”文学形式中的独特魅力。因为对字逐个音节的刻板式直译忽略了英语在音节上与汉语的差异性,而使散曲的音韵美丧失殆尽。在《忽》的第四章,他主张先辨析出曲辞中的正字和衬字,然后尽量使译文音步与原文对应,而单独处理衬字,当然力求信达的“炼字”工夫也不可少。这种直观的安排,协调了“归化”和“异化”手段,在平衡中使得译文既精准地道,又不失音韵之美。宋词专家林顺夫曾评述,柯润璞翻译的元人散曲就像一首首优美的英文诗。
除大量相关论文外,柯润璞的散曲研究成果集中体现在两本著作上。1983年,他出版了《上都乐府:元散曲研究》(Songs from Xanadu: Studies in Mongol-Dynasty Song-Poetry),在这本作者献给其得意门生们的译研集中,他翻译了91首小令和7首套曲,译文旁有对应的竖排原文。第一、六章探讨了元曲韵律的理论问题;第二章主要分析散曲中的常见题材,如思春、悲秋,愁怨等;第三章重点研究张养浩(1269—1329)的生平与作品;第四章考察“渔樵故事”中的归隐题材;第五章集中展示了滑稽讽刺类型的曲作;第七章是有关“双渐苏卿”爱情故事的考证;第八章考述了“鸿雁和时间流逝”方面的散曲。第二本作品是《上都乐府续》(Song-Poems from Xanadu, 1993),其中中收录了114首小令和3首套数的精湛译文,作者将此书献给自己的两位高徒:奚如谷(Stephen H. West)与彭镜禧。此书读者的定位是普通大众,全部四章研讨的散曲包括爱情及相关题材作品,讽刺和戏仿主题的作品,有关智慧、沉思和友谊的作品,以及冯子振及其曲作。柯润璞执着地从事着他钟爱的散曲翻译与研究,几十年如一日,亲身见证并参与了元曲研究兴起的全过程。
五
1996年,柯润璞与肯尼斯·德沃斯基(Kenneth De Woskin)合作,翻译完成全本《搜神记》———《寻觅神异:书写的记录》(In Search of the Supernatural:The Written Record),译著的扉页上写道,此书献给我们各自的导师金守拙和夏志清先生。柯润璞作为美国汉学界元杂剧研究之父名副其实,他不但自己是优秀的学者,也用心培养出一批研究戏曲文学的杰出学者,使其衣钵得以全面的继承,他的几位高足奚如谷、章道犁和彭镜禧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都成了中国戏曲研究的领军人物。
柯润璞在荣休之后依然十分活跃,译作不断,另外还常在同事的课堂上向中外学生演绎元杂剧的精彩。2002年,在天与海之间自在畅游的他满载而归,完成了学术角色所赋予的使命,人生的大戏也最终谢幕。2004年8月7日曾永义先生作诗《悼念柯迂儒教授》:
昔年密大识荆州,杖履追随长者游。学术殿堂高仰望,功名场屋作清流。
等身著作传中外,译笔纵横千百秋。契阔死生多苦恨,天涯望断泪难收。
1976年,柯润璞曾发表过一篇书信:《我对燕昭王黄金台的寻找:答普实克的一封信》(My Search for the Golden Terrace of King Chao: A Letter to J. Prusek)。他在信中借对燕昭王黄金台这一传说的追溯来展示他的整体学术研究观。方块字记录的故事散发着让人难以抵挡的魅力,这让柯润璞着迷不已,当学术的严谨与文艺的曼妙相遇时,针对他毕一生之力来研究和传播的汉文学,柯润璞又将给出怎样的答案呢? “我作为一个抱有浪漫主义的人,就像古代说书人的忠实听众一样,宁愿相信燕昭王黄金台的故事,以及它象征的一切。所以,即便在对这虚构的高台研究一番之后未能发现真正的遗迹,我也知道在另一个层面上,黄金台就坐落在某个地方,它仍旧求贤若渴,吸引有志之士从事着高尚的事业。”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中华读书报》 2014年05月07日 18版 【本文责编:思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