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学者评介

首页民俗学文库学者评介

[刘跃进]邓绍基先生的学问人生
  作者:刘跃进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4-08-02 | 点击数:6746
 

  邓绍基先生长期从事中国古代文学史研究工作,研究内容涉及面很广,在唐代诗歌、元代文学、中国古代戏曲、中国古代小说等研究领域都建树颇丰,尤其在古代戏曲研究领域,成就卓著;关于近代文学、现当代文学也发表过系列学术论文,成就令学界瞩目。他的代表性著作主要有:《红楼梦论丛》(与刘世德、陈毓罴合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杜诗别解》(中华书局1987年版),主编《元代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年版)等,发表论文二百多篇,主要收录在《古典戏曲评论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版)和中国社会科学院老年学者文库《邓绍基论文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中。

  邓绍基先生的学术特色,可以用专、宽、通三个字来概括。

  首先是他的专。我们从刚刚出版的《古典戏曲评论集》后记中知道,早在1948年,邓绍基先生还在常熟中学读书时,就在无锡当地报纸上开辟“旧剧新话”专栏,发表剧评。就读复旦大学后,在赵景深、刘大杰等前辈学者鼓励下,他较早决定以元代戏曲方面作为自己专攻方向。从五十年代开始,他就陆续发表了《从〈窦娥冤〉的不同版本引出的几个问题》、《白朴三题》、《关于马致远的生平》、《〈汉宫秋〉校读散记》、《王实甫的活动年代和〈西厢记〉的创作时间》、《元杂剧版本探究》、《〈元曲选〉的编纂和刊刻时间》、《〈元曲选〉的历史命运》、《规范与实践:文学古籍校勘工作漫议》等论文,涉及元杂剧的内容、格律、版本和作者生平等方面的问题,提出了一系列重要主张,如元曲“四大爱情剧”说,如文学古籍尤其是戏曲小说典籍,不能简单地套用传统的经史校勘的方法,必须考虑到他案头阅读与表演脚本的差异。这些论断,援据精博,多为学术界所认可。

  由元杂剧研究,延伸到元明清文学研究,作为中国文学通史之一的《元代文学史》就是由他主编的,这是百年来第一部关于元代文学的全面系统的论著,在学术界影响很大,获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科研成果奖。此外,《〈三言〉〈二拍〉中所反映的市民生活的两个特色》、《关于〈儒林外史〉的版本》、《曹雪芹卒年问题商兑》以及立足于明清戏曲小说的主题学研究论文《典实与传说:古代文学作品中的张骞故事》、《评说离魂型、还魂型和纯一人鬼相恋型文学故事》等,都是很有代表性的论著。他提出的明代成化、隆庆时期“三大传奇”和清初“吴县作家群”等重要观点,也得到了学术界的关注。

  如果从1948年开始算作他涉猎戏曲领域的话,到2013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结集出版《古典戏曲评论集》,邓绍基先生在古典戏曲小说领域,辛勤耕耘长达六十五年之久。真可谓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其次是他的宽。我们都知道,邓绍基先生是我国古典戏曲小说研究方面的大家,他在七十年代又潜心于杜甫研究,完成了一系列论文,汇集而成《杜诗别解》。他还长期关注近、现代文学,发表了《五四以来继承文学遗产问题的若干回顾》、《五四文学革命与文学传统》、《文化论争与学人评价——五四新文化运动若干论争的再认识》、《关于新文化运动这一名称》、《国学的新研究与陈独秀的偏激——兼评五四新文化运动‘断灭’传统观》等论文,提出了“侠义公案小说”等重要观点和命题,对于近代文学研究也作出了贡献。他还把自己的研究触角延伸到当代,“文革”前就发表过《近十年来老舍的话剧创作》和《评〈海瑞罢官〉》等。此外,他对先秦文学(如《先秦散文和言简意约》)、汉魏六朝文学(如《〈史〉〈汉〉随笔》、《读谢灵运诗歌札记》)、唐宋文学(如《关于杜甫的世系问题》、《关于杜甫的卒年卒地问题》、《李贺〈秦王饮酒〉释义商兑》)等,也有很多重要的论述,多要言不烦,见解独到。

  再次是他的通。六十年代他就参与了余冠英先生主编的三卷本《中国文学史》,八十年代又主编了十四卷本《中国文学通史》,至九十年代,与张炯、樊骏先生合作组织编写《中华文学通史》,实现了学术界期盼多年文学史研究的“三通”,即在时间上,古今文学打通;在空间上,各民族文学打通;在体裁上,各种文体打通。此外,他还参与主编了《中华文学通典》和《中国大百科全书·文学卷》及《古本戏曲丛刊》等。在从事文学史研究过程中,他一直在思考着文学史的理论与实践问题,思考着古代文学学科建设问题。早在1956年,他就发表《反对古典文学研究中的庸俗社会学倾向》(1956年4月15日《光明日报》),当时他刚二十出头,就针对当时学风方面问题发表自己看法。此后,陆续发表了若干宏观研究方面的论文,如《我对探索文学史规律的看法》、《永远的文学史》、《少数民族文学和文学史研究的三个阶段》、《关于中国古代文学学科建设的一点思考》、《古代文学的研究与文艺理论的发展》、《关于建立近代戏曲文学学科的问题》等,高屋建瓴地考察了中国文学发展的历史规律以及古代文学研究的范围、方法、成就等,具有指导意义。

  邓绍基先生的这些综合性学术成就,必将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越发显示出难得的价值。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中华读书报》2014年06月11日 15 版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刘锡诚:心无旁骛的民间文学守望者
下一条: ·[余未人]“绽开在贵州高原的小花”——记刘锡诚先生
   相关链接
·[祝赫]大文学史观下百鸟衣故事的诗学解读·河北教育出版社《中国民间文学史》研讨会在北京隆重举行
·国家出版基金项目《中国民间文学史》出版·[刘大先]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研究七十年
·[刘亚虎]彝族史诗在南方民族文学史上的地位与价值·[林岗]二十世纪汉语“史诗问题”探论
·[王文超]科学史与民俗文化:艾伯华早期汉学研究述略(1927-1937)·俗文学研究拓宽文学史书写格局
·[高有鹏]关于中国民间文学史的书写·[刘大先]民族文化的历史叙述问题
·[徐新建]展现“中国故事”的多民族魅力·宝卷研究扩充俗文学史整体构架
·[李小玲]民间文学的文学史意义·《世界文学史》:绘一幅力求完整的世界文学地图
·[刘宗迪]天文学史上的“织女”与“牛郎”·《儒林外史》《红楼梦》构成现代中国小说的起点
·“文学史不是开列一份名人名家光荣榜”·在文本生成的历史语境中书写“文学文化史”
·[石剑峰]建立新文学史观 关注文学的过滤与重建·[吴艳]元杂剧:民族交融的艺术表现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