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民间文献寻踪

首页民俗与文化民间文献寻踪

[张旭]数字化东巴经典 打造国际共享平台
  作者:张旭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4-07-26 | 点击数:4973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 “世界记忆遗产——东巴经典传承体系数字化国际共享平台建设研究”由北京东巴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联合北京信息科技大学、丽江市东巴文化研究院、迪庆纳西学会等单位共同承担,体现文理工交叉合作研究模式。研究团队的构成有利于在跨学科研究方向开展多方位、多知识层次的专业人员相互协作研究,项目将通过多学科知识融合取得学术研究成果。

  世代传承的东巴经典约有三万余卷,但与我国其他世界记忆遗产项目收藏于国内不同,东巴经典大量散落在国外,收藏于十多个国家:除中国(丽江、昆明、北京、南京、台湾)之外,主要分布于美国(国会图书馆、哈佛大学等)、德国(国家图书馆等)、英国(国家图书馆、曼彻斯特大学图书馆等)、法国(国家图书馆、国立东方语言文化学院、法国远东学院等)以及西班牙、荷兰、瑞典、瑞士、意大利等国的收藏机构。

  但东巴文是一种兼备表意和表音成分的图画象形文字,表意方法主要是用一个字或几个字代表一句话,文字的形、音、义都极其复杂,有时还需要借助东巴祭司的记忆。所以,东巴象形文字释读的图形数字化、语音数字化及内容数字化具有明显的复杂性、不确定性,现有的数字化识别系统及翻译系统难以适用。在东巴经典古籍的抢救、传承与研究中,目前存在一些实际问题,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是紧迫性。当今的东巴文化的传承面临断代的危机,能释读东巴经典的只有中国云南、四川及藏区的几位老东巴祭司,而且他们都已年逾古稀,需要抓紧时间在寥寥老者有生之年把流于海外的珍贵东巴古籍采用现代数字化手段复制下来并让东巴祭司释读翻译出来,否则将是全人类无法弥补的重大损失。所以,用高科技手段对东巴古籍进行抢救与传承迫在眉睫。

  二是复杂性。东巴图画象形文字一般人无法释读,一直被视之为 “天书”;云南省社会科学院丽江东巴文化研究院历经十多年才完成了 《纳西东巴古籍译注全集》,目前还有大多数东巴经典古籍原始手稿被十多个国家的著名机构收藏,学术研究处于分散形态且彼此沟通不便,相关工作亟待去完成。

  三是必要性。与藏学、敦煌学等国家专门研究机构及学科相比,也与国外许多研究学者热衷研究东巴文化相比,我国东巴经典古籍研究人员及后继人才稀少,保存机构分散,保管条件欠缺,编研工作受限,抢救手段落后,缺乏经费支持,抢救及保护刻不容缓。

  四是可行性。我国现有较完备少数民族文字文档识别系统已经包括:蒙文、藏文、维吾尔文、哈萨克文、朝鲜文和柯尔克孜文,以及满文、女真文、西夏文等。但国内外尚没有本项目提出的东巴古籍数字化国际共享平台,以及与其配套的东巴文数字识别系统,理应在东巴文化国际研究的大环境下,在发源地中国率先构建。

  东巴经典古籍是中国多元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有助于揭示世界上原始宗教与民族的关系、中华远古文化源流变迁历史,东巴文化所崇尚的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各民族团结和睦,自然环境保护等基本精神,有利于促进当今文明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东巴古籍具有世界范围大量收藏特点,对其研究是国际性研究热点(涉及国际中国学和喜马拉雅区域研究等,国际影响力仅次于藏学),有大量国际化研究需求。

  项目总体研究将实现以下目标:首先研究构建东巴古籍传承体系数字化国际共享信息平台,运用数字网络化的现代信息科技手段进行世界记忆遗产——东巴经典文化信息的获取、汇集、处理、存储及传播,完成代表性信息的数字采集、释读与编目;开展国际共享机制与国际合作研究;提出传承体系国际共享平台实现途径;提供象形文数字化加工与检索方式;研究基于共享平台的信息共享与传播方法;提出东巴象形文信息利用及管理方法;解决东巴经典独特象形文在图形识别、语音辨识、内容释读以及形、音、义信息及其共享信息等方面的难点,以及统一修正以往国内外在该研究领域中存在的疑惑和问题。研究工作将推动这一“世界记忆遗产”的高效高质量的保护、抢救、传承与发展。

  项目共分为五个子课题,北京东巴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作为长期研究东巴文化的机构承担了其中子课题一组的任务:执行国际东巴经典的数字化信息采集与释读过程的音视频记录的研究与实践。课题组按照预期计划,实施了在国内外博物馆、图书馆等机构东巴经典藏品信息数字化获取,并在东巴古籍数据采集的基础上,用音视频的数字化手段拍摄记录下老东巴祭司释读和吟诵东巴经典古籍的原始读音的全过程,把其读音与象形文字逐字逐句用形象对位起来,以影视人类学的视角剪接完成音视频资料短片,用抢救记录下来的这一“世界记忆遗产”资料来告诉后人这一真实存在的史实,并留给学者们及后人做进一步的研究。

  事实上,影视人类文化学有着非常深刻的内涵,以此能够建立多个人类学范畴的比较文化的研究,从而达到对东巴经典古籍的传承和完成东巴经典古籍音视频抢救记录的研究。从国际东巴古籍数字化的研究,到形成世界范围的国际东巴经典的共享联合体,课题组将力图使今后出现在国际共享平台上的东巴经典数字信息具有真实性与可信性,成为留给当今世界及后世的数字化形式的人类记忆遗产。

  (作者单位:北京东巴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

 

  文章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7月11日第619期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喻遂生]东巴经的解读已成为学科发展瓶颈
下一条: ·[巴莫曲布嫫]活着的经典:凉山彝族毕摩文献的独特文化价值
   相关链接
·[邹艳梅]近二十年来礼俗研究的回顾与展望·[王鹏飞]双面关公:论数字化时代下的非遗再生产
·[李刚 荆淑坤]信息化时代的学术共同体构建:以中国民俗学会为例·[许诺]集体记忆视角下地名文化遗产保护规划的苏州路径
·[徐才丹]“表演类”非遗的数字化路径与实践反思·[郭静暄 赵永恒 马驰 张有明]人工智能助力下的民族冰雪体育遗产数字化保护策略研究
·[杜琛]蔚县明清壁画与民俗文化的传承研究·[张建军]美国民众生活中心:数字时代的文化建档与公众参与
·[肖宇强] 民族传统手工艺的数字化保护及对接乡村振兴发展探究·[杨杰宏]音像记录者在场对史诗演述语境影响
·探索节庆活动数字化 为传统文化活化带来新方式·[张建军]记录口头传统:从书面文本到数字技术
·毕传龙:连接好非遗数字化保护的“出入口” ·[毕传龙 赵娜]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视野下的非遗传播能力建设
·[专题]百年前的中国音声之美:走近劳弗录音档案·“中国最初录音”,韵起独行之采风,“回归”于声音生长之地
·中国早期音声档案的数字化建档与共享:多学科视野下的劳弗特藏·多学科视野下的劳弗特藏
·聆听百年前的“中国记忆”——“中国早期音声档案的数字化建档与共享”圆桌会议综述·[圆桌会议]中国早期音声档案的数字化建档与共享:多学科视野下的劳弗特藏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