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第十届代表大会暨2022年年会开幕   ·中国民俗学会2022年年会征文启事——民众之学:民俗实践与新文科建设   ·CFS会务║就会员会籍管理问题致广大会员的一封信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译著译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译著译文

鲍辛格:《技术世界中的民间文化》
  作者:[德] 赫尔曼·鲍辛格 (Hermann Bausinger)   译者:户晓辉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4-08-11 | 点击数:9101
 

技术世界中的民间文化

作者: [德] 赫尔曼·鲍辛格
译者:户晓辉

基本信息
出 版 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4-5-1
页 数:266
字 数:201000
开 本:大32开
纸 张:胶版纸
印 次:1
包 装:精装
ISBN:9787549552900
所属丛书:“当代日常文化研究系列”

 


内容推荐

   本书是鲍辛格的教授资格论文,初版于1961年,再版于1986年和2005年。它研究的核心问题是民间文化与技术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和根本规律。因此,采取的是系统的和结构的(共时性)方法,而不是局部的、历史的(历时性)研究。作者从现象学角度考察民众主体的视域融合,分别从空间、时间和社会的层面具体分析了民间文化与技术世界相互制约和彼此影响的本质联系,在大的概念框架下组织并容纳了各种看似具体的经验材料,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复杂多变的现实图景。它不仅是对日常生活的发现和启蒙,更是对普通民众主体性和创造性的凸显和解放,也促成了民俗学从古代文化的理论研究转变为当代日常生活的实践研究。  


作者简介

   赫尔曼·鲍辛格(Hermann Bausinger,1926— ),德国著名的民俗学家和日耳曼语言文学研究家,1960—1992年任图宾根大学经验文化学研究所所长,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民俗学从古文化研究转向当代日常生活研究的首倡者和重要推动者。著有《技术世界中的民间文化》、《“民间诗歌”的形式》、《民俗学:从古代研究到文化分析》等书。其中最具开创性的学术著作《技术世界中的民间文化》在国际学术界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已被译成英语、法语、意大利语、日语和韩语等多种文字。鲍辛格对民俗学的传统领域即民间叙事和方言也有深入的研究,曾担任《童话全书》的主编。1993年获得马堡大学的“格林兄弟奖”,2009年被授予“巴登-符腾堡州杰出贡献勋章”。  


媒体评论

   这本书是真正的和充分意义上的划时代之作。

——里夏德·魏斯(Richard Weiss)

   鲍辛格用此书为1945年后德国民俗学的重新定向做出了重要贡献。

——英戈·施耐德(Ingo Schneider)
 

   鲍辛格的绝大部分例证取自德国,但他的描述和理论构想适用于各地。

——丹·本—阿莫斯(Dan Ben-Amos)  

编辑推荐

    《技术世界中的民间文化》中涌现的见解,几十年后的今天仍然有新鲜感。其中三个突出的观念是:民俗的非民族化、扩展化和商品化。他的大部分例证取自德国,但其描述和理论框架是普适于各地的。他的理论适用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  


目录

总 序
中文版前言
2005年新版前言
导 论
第1章 作为“自然”生活世界的技术世界
 一、民间世界与技术世界
 二、技术的魔力
 三、技术因素的“自然性”
 四、作为回归诱因的技术
第2章 空间的扩展
 一、“地点的统一性”
 二、视域的消解:财富的可支配性
 三、作为扩展助力的异域风情
 四、家乡——力场与布景
第3章 时间的扩展
 一、加速度与动态平衡
 二、民间文化的复兴与保护
 三、活动余地的紧缩
 四、对历史因素的呈现
第4章 社会的扩展
 一、阶层文化与统一文化
 二、作为“模仿系统”的民间文化
 三、感伤的反讽化迹象
 四、皮格马利翁问题
译后记 民俗学:从批判的视角到现象学的目光
 一、什么是“批判的”民俗学?
 二、现象学:如其本然地看
 三、本质直观:现象学方法的具体应用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鲍辛格:《日常生活的启蒙者》
下一条: ·[张洪明]汉语“江”词源考
   相关链接
·敬文民俗学沙龙:第38期活动预告(2023年3月19日下午14:30)·敬文民俗学沙龙:第37期活动预告(2023年1月15日上午8:30)
·[王杰文]超越“文字中心主义”:重估顾颉刚先生的民俗学方法论·[胥志强]现代民俗学中的礼俗互动问题
·[岛村恭则]柳田之外:日本民俗学的多样化形态与一贯性视角·中国民俗学会第十届理事会会长、副会长名单
·中国民俗学会第十届理事会常务理事名单·中国民俗学会第十届理事会理事名单
·中国民俗学会第十届代表大会暨2022年年会开幕·[赵李娜]从“国家-民众”到“家庭-自我”:中国家庭民俗学的演进轨辙
·[衣晓龙]作为心灵图像物化的徽州民居·[徐赣丽]如何回到生活:手工艺产业化之路
·[肖志鹏]新文科建设赋能民俗学发展的作用与路径的研究·[孟令法]“互联网+”田野实践教学问题反思:作为方法的家庭民俗学
·[陆薇薇]日本民俗学研究的新动向·[卢锐]析毫剖厘:家庭民俗学视野下的“云阳面业”家庭成员的自我民族志
·[林继富 赵尔文达]“施政参考”的民俗学·[李小玲]知识分子的自我启蒙与民间文学的学科发展
·[李向振]日常时间:当代民俗学转向生活实践研究的重要维度·[李刚]数字人文技术在民俗学研究中的应用实例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2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