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学者评介

首页民俗学文库学者评介

在田野中积累地方性学术经验
——访西北民族大学教授郝苏民
  作者:记者 曾江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4-07-24 | 点击数:3293
 


  【核心提示】基于对我国西北各民族民间文化历史脉络和多元现状的理解,我们在组织教学与科研上强调打好学术基础,重视田野作业、开辟民俗志积累,坚持多民族地域、多元文化特色的发展思路。


  “师生风餐露宿的‘田野’播洒着为学执著的‘书呆子们’的汗水。”谈起治学的甘苦和心得,西北民族大学人类学与社会学学院名誉院长郝苏民充满感慨。

  郝苏民年近八旬,在田野跋涉了数十载,是中国民族学、民俗学、蒙古学学界的著名专家。作为中国申报“世界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评审委员会委员、文化部中国民间文化遗产保护工程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专家委员会委员,近十年来,郝苏民承担了很多不同级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在西北民族学的田野,他以学者的责任感,带领着学生奔走、耕耘在文化遗产保护的第一线。

  田野:零距离考察民族文化的现场

  郝苏民对田野研究有着深刻的认识。他说:“基于对我国西北各民族民间文化历史脉络和多元现状的理解,我们在组织教学与科研上强调打好学术基础,重视田野作业、开辟民俗志积累,坚持多民族地域、多元文化特色的发展思路。”

  他认为,人类学、民族学研究应强调规范的民族志研究。学者要观察并剖析杂居民族、同语族民族、跨界民族、跨国民族文化间的相互影响、变迁,以求证中华民族文化形成的史迹。这种对田野考察获得的第一手材料进行细描、阐释和比较研究的工作,对人类学、民族学研究十分重要。同时,他非常反对不进行实地考察,在故纸堆中研究,以文献学研究代替人类学、民间文化学研究的实证做法。郝苏民在进行蒙古族、藏族、维吾尔族、回族、撒拉族等民族研究时就一直坚持田野调研。

  他告诉记者,甘肃省环县是国家级贫困县,但这里的皮影戏保存得较为完整,为了考察皮影戏的保存情况,他曾多次去当地的偏远贫困县进行考察。如今,在郝苏民等专家学者的指导下,环县皮影戏的保护与传承初见成效。

  郝苏民不仅要求自己在田野中进行研究,而且要求自己带领的研究团队和学生都要到田野中去。他告诉记者,西北民族大学在西部大开发的人文资源保护利用与开发工作中承担了“西北人文资源环境基础数据库”民俗方面的部分任务。为此,他指导的学生深入基层,通过现场考察,积累了数百万字的民俗志数据资料。郝苏民说,他们的田野调查范围已从西北各民族地区逐渐扩展到了内蒙古、四川、湖北、福建、安徽、山西、山东、东北等地。

  语言:了解少数民族文化的钥匙

  郝苏民告诉记者,语言是民族文化的载体,想要顺利进行田野调研,深刻理解民族文化精髓,深度展开各层次专业学术研究,语言训练极为重要。

  作为一位回族学者,郝苏民有一个蒙古语名字“浩思茫戈”。他能说一口流利的蒙古语,而且熟悉藏语安多方言。语言优势使得他在田野调查和书斋研究中得心应手、游刃有余。

  20世纪50年代初期,郝苏民在西北民族学院蒙古文专业学习,毕业后留校任教。60年代初期,郝苏民到藏区劳动,学习藏文。他说,那时他把藏语的戏谑歌谣当做了精神食粮。就是在那时,他接触到了元代藏族大学者、藏传佛教八思巴大师创制的文字——八思巴文。他致力于八思巴文的解释、翻译和考辨,撰写了《八思巴字蒙古语碑铭译补》,获得了学界好评。此外,郝苏民还于上世纪80年代初率先提出“卫拉特—西蒙古”整体文化研究,影响很大。

  除了关注民族语言外,郝苏民还特别重视收集、整理民族、民间故事,先后出版了《布里亚特蒙古民间故事集》、《卫拉特蒙古民间故事选》、《西蒙古——卫拉特传说故事集》、《文化透视:蒙古口承语言民俗》、《东乡族民间故事集》、《东乡族保安族裕固族民间故事选》等书籍。

  责任:传承学术精神 肩负社会责任

  郝苏民告诉记者,中国学者肩负传承学术精神、担当社会责任的重任,应该关注现实问题,并在民族、社会发展进程中发挥积极作用。

  在采访过程中,记者深深感受到,郝苏民对学术工作不仅充满激情,而且有着饱满的敬业精神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他曾前后参与创办了西北民族学院的西北民族研究所和中国高校中的第一个民俗学系——西北民族学院社会人类学·民俗学研究系(研究所)。在教学一线,他曾为东乡族、土族、裕固族、保安族、锡伯族等少数民族培养了第一代民俗学研究生。前不久,记者在西北地区考察采访时就遇到了多位郝苏民的学生,如今他们也已成为该领域的知名学者。郝苏民告诉记者,研究不是仅靠我们这代人就能完成的,要培养、训练学生,将学术精神传递下去。

  走基层感言

  在研究、教学中,我们要理解西北各民族间的文化历史脉络和多元现状,重视学术基础、田野调查,坚持民俗志积累,这也是“中国地方性学术经验”。

  ——郝苏民

 

  文章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09月19日 第358期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奔走在普及民俗文化路途中的学者郑土有
下一条: ·与“俯视”无关的思考者
   相关链接
·[毛巧晖]多元喧嚣与20世纪80年代民间文学的转向·[陆慧玲]口头传统建档的行动模式与田野作业
·[符腾]浅论新时代民间文学田野作业 与人文理念思考·[龙圣]现实与文献:作为研究方法的田野作业的两个向度
·[彭牧]田野中的身体:作为身体实践的田野作业·[张佳伟]再论民间文学的基本特性与田野作业方法
·[施爱东]学术与生活的不可通约性·郝苏民教学人生与学科建设访谈记
·[刘永红 郝苏民]洮岷花儿歌手文化生态调查报告·[万建中]民俗田野作业:让当地人说话
·杜博思:行走在生产链上·[高忠严 张琬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背景下的民俗学田野作业反思
·[郝苏民]中华文明凝聚力与传播力·[刁统菊]女性民俗学者、田野作业与社会性别制度
·[埃尔默]米尔曼·帕里口头文学特藏的数字化:成就、挑战及愿景·郝苏民:我的学术深深扎根在西北大地
·[赵梦]科学理性与人文关怀并存·[张一帆]民俗学田野作业的选点与进入
·《鹤鸣九皋:民俗学人的村落故事》讲述民俗学者田野故事·[郝苏民]“一带一路”视野里的回望与自我担当的心声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