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学理研究

首页民俗与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理研究

朝戈金:非遗保护视野下的口头传统
  作者:朝戈金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4-07-14 | 点击数:7101
 

  口头艺术与文化认同

  语言如果只是用来传授知识,那么它还没得到充分发展。语言在人类长期的使用过程中,发展出了一种高度的技巧,叫口语艺术,我们有了诗歌,有了长篇的韵文叙事和故事讲述等。这里举个例子。今年6月1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一位以演唱柯尔克孜族的史诗著称的民间老人去世,大家能想到他去世是什么情况吗?他老家的小城只有3万人,他去世的第二天这个小城增加了5000人,这5000人是来自国内外的官员、学者和民众,邻国吉尔吉斯斯坦总统专门派了一个团到新疆给他送别,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书记张春贤专门发了唁电,还派政府高级官员去他家吊唁和看望。他去世后不到两个星期,吉尔吉斯斯坦国家大剧院召开了隆重的纪念会,纪念这位老人的功勋,并授予他吉国人民英雄称号,历史上这个称号从未给过外国人。这位老人的记忆力很好,能唱八部《玛纳斯》,其中第一部就有四大卷之多,他的故事可以滔滔不绝地唱很久,他得在脑海中记住多少东西才能流畅地唱出来!这是人类大脑的奇迹,也是人类语言能力的奇迹。

  在20世纪中国的民间艺人中,这还不是特殊例子。我曾采访过一位唱藏族史诗《格萨尔》的西藏老人,他目不识丁,解放前家境贫寒,四处游荡,靠演述史诗为生;解放以后,党和政府觉得《格萨尔》史诗是瑰宝,就把他请到拉萨唱,两个年轻人录,一录就是一两年。我们研究所跟西藏方面合作,想出版一下他讲的史诗《格萨尔》,结果只出版他曲目的大约2/3,就有46卷之多!这个篇幅差不多是《红楼梦》的10倍。精通藏文的专家和学者看完以后感到很惊讶,《格萨尔》的故事情节很曲折,人物形象生动,情节冲突复杂,语言很丰富,音调很优美。如果说语言艺术经过长久的进化和发展,可以达到较高层次的话,这就是语言艺术的高峰之一。通过这些现象我们可以看出,民间知识发展成高度发达的艺术之后会达到怎样惊人的高度。

  如果再深讲一步,说这些民间艺术的生命力,比如藏族史诗《格萨尔》,大家可能会说,那不就是讲英雄从天界下凡除暴安良、保护百姓、抵御入侵的英雄故事吗?文化价值有那么大吗?经过深入研究发现,《格萨尔》不光是讲了一个故事,还是一部百科全书,从天文到地理、从动物到植物、从历史到文化、从社会到精神世界、信仰体系都蕴含其中,要想理解藏族,必须得先弄明白这些。这还不是一个特有的例子。比如印度的史诗,包罗万象,族谱、神话、传说、故事、历史事件、哲学思想、宗教精神、人伦情怀都在里面,是那个时代印度文明集大成的东西,而且传承很久,有西方学者说光形成过程就是800年。一个大作品形成经历了800年,又传承了将近2000年,当代的印度学者前仆后继,研究了几十年,许多事情还没有搞清楚,可见工作的浩繁。我们如果想了解印度古代社会文化,就要看这些东西,不光我们,印度人自己也要看这些东西,不然怎么知道一两千年前的印度是什么样的呢?

  口头传统,经过漫长的发展,会发展出复杂的艺术,我们刚才讲到有些杰出的艺人能唱那么多东西,那就需要回答一个新问题:不靠书写,他是怎么记住的呢?要研究口头交流的方式和表达的形式,这里边有技巧。有学者经过深入研究,认为这些民间艺人不是靠逐字背诵的,而是掌握了规则,这就发展出口头程式理论。在学习民间文化时,要先学一些固定表达,学一些描写、形容技巧,学一些推动故事的技巧,这些东西掌握多了就能现场创编了,民间艺人就不是每次都严丝合缝、一字不差地复述古书,而是每次都讲一个内容大体一样的新故事。这就给口头文学研究带来了新问题:如果把一个故事讲三遍,讲的都不一样,以哪一遍为准呢?

  通过更深入的研究,发觉民间知识里面存在大量规则,故事大约分出3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故事范型,要么是娶亲故事,要么是征战过程,要么是复仇故事,要么是回家故事,类型不是很多。第二个层次是主题,或者叫故事的题旨,这就进入一些比较小的单元,比如“英雄待客”就是一个小的主题,讲英雄怎么接待客人,还有如要出征了怎样准备,包括给马备鞍子,武器铠甲的主题等。第三个层次是语词句法的层次,就是大量出现“套语”,或者叫“程式”。“预知后事如何,请听下回分解”,就是一个程式。不光有程式,还有变化,看过电影《刘三姐》的人都知道,跟秀才对歌,你一句我一句,你来我往,唇枪舌剑,有时候还配着旋律舞蹈,有时候还有其他方式。

  口头传统还是文化认同,用特定的方言、乡音来讲特定的歌谣、故事,自己人听到特别亲切,别人大概就听不懂,这时候就建构了一种文化认同感,觉得我们更亲近。前一阵子广州还出现了挺粤语活动,很多地方都通过保护语言来保护自己特定的文化色彩。口头传统还是民族叙事,还是地方知识,在大量口头传统中都可以见到地方知识的沉淀,比如驯马的知识、农学知识、植物学知识等都在这里。

  知识不是外在于我们的,是跟我们在一起的。低温超导、基因技术离我们比较远,日常生活知识与它们距离不近但是我们生活在这些传统的民众知识之中。民俗知识就是我们生存的土壤,相当于空气和水,比如我们在端午节吃粽子,大年初一包饺子、放鞭炮,在重阳节登高、赏菊,都是跟着民间知识走。再一个特点,民众的知识是跟人结合在一起的。不是所有知识都这样,但是民俗知识是口头传统,是跟人结合在一起的,有人就有非遗,没有人就没有非遗,假如有一天人类物种消失了,可能埃及的金字塔还耸立在那儿,中国的万里长城还在经历着风吹雨打,这些是文化遗存;自然遗产更是这样,从黄山到九寨沟,很多东西是以自然的力量打造出自然美呈现在我们面前的。但是民俗知识不是这样,民俗知识是有人才有知识,不能脱离开人。对于知识的保存、研究、传承和复兴就带来了新的问题,不同的学科开展的研究工作可能不同,民俗研究主要有这样一些办法,比如问卷、观察、实验、个案法等。生物学研究需要一个组织、一个切片、一个样板,但是民俗知识是关乎人的情感、信仰和精神的。同时还要注重观察,比如想要了解河北的大年都怎么过,那好,我到河北正定找个村子蹲几天,把这个村子怎么过的记得清清楚楚:祭灶怎么祭,给祖宗怎么磕头,给老人怎么请安,给下一代怎么送红包或赏钱,年夜饭如何准备,这些我都要做细致的记录,记录下来以后才可以说河北正定某个地方春节是这么过的,对于华北平原过春节有典型意义。所以,要通过个案观察最细致的民众生活的细节。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人民政协报 2014年7月14日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施爱东]民俗学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运动中的尴尬处境
下一条: ·[梁保尔 马波]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研究
   相关链接
·[高荷红]“伊玛堪”:从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到人类代表作·[朱燕 王锋 王峥 李锦]从“non-physical ”到“ intangible ”:“两分制 ”视角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 ”术语的选择与确立
·[朱奕丰]情知所起:文化认同视角下昆曲教育与活态传承的共生研究·[周全明 王慧婷]非遗视域下滦南评剧的在地化保护与开发
·[赵宇 张晓桐 史慧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实践探索·[张宇萱]整体视角与过程转向:国内外遗产化研究综述
·[张一帆]短视频语境下表演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路径·[张思蕊]非遗视角下满族说部的传承与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研究
·[张庆全 胡燕]第七艺术视域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张巧坭]大石窝石作文化村落的整体性保护
·[姚远]基于拉帕波特仪式传播理论下的非遗传承发展路径探索·[严利]贵州苗族芦笙舞“滚山珠”的传承与保护研究
·[许逸亭]“以事象为中心”到“以人为中心”:非遗商业化不足问题的分析和对策·[谢行发 沈琪]广东三灶鹤舞非遗传承与发展研究
·[谢开来]大众文化中的咏春拳叙事研究·[温必锋 尹海鹰 沈素惠 黄玉霞 王杰]传承多彩非遗,筑梦美丽花城
·[卫才华 方洁]人本中心视野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再评估·[王娜]威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情况调研报告
·[王晨]民间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研究·[田小旭]数字时代口头传统影像志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