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申遗与保护

首页民俗与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申遗与保护

[王福州]申遗:面向传统撷英 面向未来传承
  作者:王福州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4-05-07 | 点击数:6686
 

   

编者按:38个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位列缔约国排名第一;教育部副部长郝平当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新一届大会主席,成为该组织历届“掌门人”中的首位中国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培训中心设立在北京——中国非遗保护,在承袭文化传统的同时,镌刻着新的历史,被国际同行赞誉为“中国经验”。在重视传统文化复兴的今天,非遗保护道路依然漫长,意义更加深远。

  “清明断雨,谷雨断霜。”随着“谷雨”这一节气的到来,春天的脚步渐行渐远,农耕的节奏则随之加快。继去年珠算成功申遗,农历二十四节气,这一镌刻着农耕文明印记、跳动着传统文化之脉的精神符码,不久前踏上申遗之路。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是人类创造力、想象力、智慧和劳动的结晶。对一个民族来说,非遗是珍贵的传统文化记忆和精神血脉的延续;对于整个人类而言,是滋养心灵的精神家园。中国对非遗这个词不再陌生,始自2001年昆曲被纳入世界首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申遗,即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遗产委员会申请加入世界遗产这个具体的非遗保护行为,也逐渐成为我国公众关注的话题。

  申遗申什么?

  拓展申遗视野,兼顾文化传统的多样性与世界性

  在数千年的历史中,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历经多次不同文明的碰撞与融合;在广袤的地理空间里,不同地域孕育了不同的民族,滋养着多样的文化传统——和世界其他国家相比,中国拥有名目繁多的文化遗产,优先选择哪些推向世界来申遗?既要考虑其迫切性,又要兼顾多样性与世界影响力,可以说,申遗路上自有其节奏,自有其轻重缓急。

  以新近申遗的二十四节气为例,它将天文、物候、农事、民俗完美结合,千百年来一直被我国人民所沿用。尤其在追求“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共赢、力求建设美丽中国的今天,二十四节气所蕴含的古老智慧深有价值。相较于最近网络热议的韩国暖炕申遗,二十四节气的文化含量更厚重,其当代性与对世界其他国家发展的借鉴性也更为深远。

  如今,我们已有38个项目分别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非遗代表性名录项目、优秀实践名册项目和濒危抢救性项目,位列缔约国第一:古琴艺术和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代表着中国古典审美情趣;剪纸、皮影戏蕴含着浓浓的民间气息;侗族大歌、格萨尔、玛纳斯、呼麦、藏戏等少数民族文化遗产体现出中华文化的多样性;已有1300多年历史的中国雕版印刷技艺,不仅实现了诸多中华典籍的流传,而且推动了世界文化传播史进程;沿承7000多年的中国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既在历史上创造了中华本土的建筑经典,还深刻影响了日本、韩国等东亚国家的建筑文化……面向未来,展现出中华文化的多样性、当代性与世界性,是这些项目共同的特质。

  申遗是终点站,还是加油站?

  申遗只是一种手段,面向未来,传承文化传统的基因是根本

  非遗潜藏于经史子集,也存在于传统伦理道德,更扎根于伟大的民族精神,在重视加强传统文化调研与保护的今天,非遗更是我们的重要“索引”和宝贵财富。让非遗面向未来,是传承文化的需要,也是保持文化多样性和持续性发展的需要。申遗成功,有助于扩大非遗影响力,增强非遗保护力度,但还需小心重申遗、轻保护:申遗,说到底,不是为了加入联合国非遗名录或名册,而是为了提高人们对文化遗产的重视,为了更好地传承其蕴含的文化传统。在我国非遗保护的道路上,申遗是值得记取的精彩华章,更为重要的,是我们在这一过程中不断积累、不断探索的传统文化保护经验。

  我国10余年来的非遗保护之路,在国际上被誉为“中国经验”。这是一条依据国情,以传承人为核心,以持续传承为重点,以保护文化多样性并促进各民族、社区、群体和个人间的相互理解、尊重和可持续发展为目的,政府主导、民众参与、扎实推进的传承保护之路。非遗保护十余年,从初始单一的项目保护,到整体、系统和综合的全面保护,已经走在自觉科学保护的道路上。一方面,积极立法保护。继《文物保护法》之后,《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成为新中国成立后文化领域的第二部法律,标志着我国非遗保护走上历史新阶段。另一方面,大力推动与其他国家的合作。经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我国成为世界上最早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国家之一,我们与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开展了近10年,比如与周边国家就非遗传承保护展开联合申报和共同保护:已申遗成功的蒙古长调就是我国与蒙古国合作的成果,与土耳其、东盟等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合作正在进行之中。此外,与非遗项目的丰富性相适应,我们建立起多层次、多维度的传统文化保护体系。比如,通过全面普查,建立起包括数量、项目产生的渊源、演变的历史过程、现状、传承人、保护措施等在内的我国非遗基本情况“台账”;建立国家级和省、地、市级四级名录保护体系,以及对国家级传承人名录进行公布的制度;设立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以保护文化生态空间的完整性和文化资源的丰富性,等等。

  如果说“中国经验”是国际社会对我国非遗保护已有成绩的肯定,直面新规则,挑战旧惯例,在完善已有经验的同时,开始新的探索,则是文化传承路上新的成长点。如联合科技部和教育部,开展学术研究与梯队建设,为非遗传承保护提供学术支持。最近,“南通蓝印花布印染技艺”等非遗项目被成功列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城镇化进程中的非遗传承保护”被列项国家社科基金:借力学界,共同保障传统文化在未来的传承之路。再比如为部分非遗传承人争取到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待遇,打破长久以来非遗传承人被视为“匠人”的边缘化身份,提高传承人的社会地位与荣誉感、责任感。探索“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科研机构、学校和企业联合办学的人才培养模式,推动“成班带徒”的非遗项目教育列入中等职业教育免费入学范畴,从而从根本上解决非遗后继人才匮乏的问题。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中国文化报 2014-5-6 第3版
【本文责编:CFNEditor】

上一条: ·中国珠算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座谈会在京举办
下一条: ·已列入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中国项目总汇
   相关链接
·[高荷红]“伊玛堪”:从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到人类代表作·[朱燕 王锋 王峥 李锦]从“non-physical ”到“ intangible ”:“两分制 ”视角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 ”术语的选择与确立
·[朱奕丰]情知所起:文化认同视角下昆曲教育与活态传承的共生研究·[周全明 王慧婷]非遗视域下滦南评剧的在地化保护与开发
·[赵宇 张晓桐 史慧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实践探索·[张宇萱]整体视角与过程转向:国内外遗产化研究综述
·[张一帆]短视频语境下表演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路径·[张思蕊]非遗视角下满族说部的传承与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研究
·[张庆全 胡燕]第七艺术视域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张巧坭]大石窝石作文化村落的整体性保护
·[姚远]基于拉帕波特仪式传播理论下的非遗传承发展路径探索·[严利]贵州苗族芦笙舞“滚山珠”的传承与保护研究
·[许逸亭]“以事象为中心”到“以人为中心”:非遗商业化不足问题的分析和对策·[谢行发 沈琪]广东三灶鹤舞非遗传承与发展研究
·[谢开来]大众文化中的咏春拳叙事研究·[温必锋 尹海鹰 沈素惠 黄玉霞 王杰]传承多彩非遗,筑梦美丽花城
·[卫才华 方洁]人本中心视野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再评估·[王晓鸣]关于二十四节气传承传播情况的思考
·[王娜]威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情况调研报告·[王晨]民间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研究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