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学者评介

首页民俗学文库学者评介

郝苏民:任何民族文化都值得尊重
  作者:记者 朱羿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4-04-29 | 点击数:3913
 

  【核心提示】郝苏民强调和坚持实证研究,立足于“田野”,不囿于“书斋”,不扎堆于“书本史料”,“当今世界做学问,应从学科本体出发,不能仅凭想象”。在治学的几十年中,对于民族文化的研究他一直没有中断过田野调查,几乎走遍了西北少数民族地区。

  郝苏民是西北民族大学资深教授,他将大半生都奉献给了挚爱的人类学(民族学)、社会学研究。年近八旬,鬓发斑白,至今还在为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积极奔走。

  钟情民族文化研究

  1935年,郝苏民出生于宁夏银川一个穆斯林家庭。1950年,他被保送到新中国成立后创建的第一所民族高等院校——西北民族学院学习。1952年时逢“院系调整”,他边学边干,有幸参与到西北民族学院的学科创建中,并与当时中国民族研究领域名家谢再善、黄奋生等相遇。毕业后,他以一口流利的蒙古语留校工作。正当他欲投身研究事业之时,郝苏民被打成“右派”,下放到甘加草原等地进行“劳动改造”。在藏区,他又向牧民学习藏文……这些特殊的经历,让郝苏民接受了不同民族文化的熏陶,使他逐渐意识到认识少数民族文化以及不同民族文化之间关系的重要性,这对他后来的民族文化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

  郝苏民在研究中,特别强调中国民族文化的相互影响,及对民族文化变迁的观察与剖析。在这种学术主张下,他的主要学术成果《八思巴字蒙古语碑铭译补》、《东乡族保安族裕固族民间故事选》等,都对西北地区多种民族文化以及不同民族文化间的影响、互化状况作了深入剖析。

  近10年来,郝苏民投身于人口较少民族的非遗保护。他认为,任何存在于今的民族文化都值得尊重,对人口较少民族的文化研究和保护应引起足够重视。他先后发表了《人口较少民族的口承文化遗产保护——难题与启示》、 《无形文化遗产保护与语言问题的讨论——从甘青“小民族”语言说起》等一系列论著。他告诉记者,中国各族群的非遗皆为中华民族弥足珍贵的文化资源和财富。

  行万里路 获取第一手资料

  谈到治学,郝苏民讲的最多的莫过于田野调查。他说,“田野调查是民族学、民俗学研究的基础,也是最主要、最基本的方法论”。

  郝苏民强调和坚持实证研究,立足于“田野”,不囿于“书斋”,不扎堆于“书本史料”,“当今世界做学问,应从学科本体出发,不能仅凭想象”。在治学的几十年中,他对民族文化的研究一直没有中断过田野调查,几乎走遍了西北少数民族地区。为探访“跨国”民族文化动向,他还先后前往东亚、中亚、西亚调研。

  去年7月,大病初愈的郝苏民坚持到塔吉克族聚居区进行田野调查。塔吉克人生活在海拔五六千米的帕米尔高原,当地高寒、缺氧,气候条件恶劣,常人难以适应。但他坚持说:“不到现场,不融入到塔吉克人的生活,就无法获得塔吉克人真实的民族演变境况。”

  在日常的教学中,郝苏民同样要求自己的学生投身田野,获取第一手资料,撰写关于不同民族、不同地区具有现实意义的学术论文。他还专门开设了田野调查课程,重点培养学生田野调查中的沟通能力与复杂的文化环境下的领悟、应变能力。由他指导的学生深入基层,已经积累了数百万字的民俗志数据资料。

  注重培养少数民族人才

  郝苏民对民族学、民俗学研究的高层人才断层现象非常担忧。他提出,对那些人口较少的少数民族来说,培养各民族自己的民族学、民俗学人才已经到了十分迫切的时候。这些民族往往只有本民族语言而无文字,其文献资料严重缺乏,外族研究人员即便通过大量调查,有些东西也难以准确把握。特别是精神文化与心灵领域的一些本质特点,只有本民族研究人员才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为此,多年来他坚持为东乡、土、裕固、保安、锡伯等西北人口较少的民族招收民俗学研究生,并为西北民间艺术“花儿”的研究,培养出了第一代少数民族的博士。

 

  文章来源:中国社会科学在线-《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4月28日第589期
【本文责编:博史伊卓】

上一条: ·[李修建]“边缘人”心境与“农民”本色
下一条: ·[王振]袁家骅:“歌”以记言 “研”以致用
   相关链接
·[周永健]川南民间佛教觉皇宝坛丧葬道场田野调查·[赵宇 张晓桐 史慧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实践探索
·[向伟]社会主义传统中的少数民族民间文艺:以《秦娘美》为中心的讨论·[谭肖雄]地域、表征、破厄:后传承时代新南方民俗的“守旧立新 ”
·[马小壹]关于四川省宜宾市珙县僰人悬棺的田野调查报告·[罗瑛 潘小漫]百余年来日本学者对云南民族文化研究的视域及特色
·[刘思诚]未完成:鲁迅朝向田野的三个维度·[纪秋悦 李丰]空间视域下的洮州花儿:基于临潭县洮州花儿的田野调查
·[王丽清]从民族文化融合看白族大本曲《磨坊记》的文本来源与流变·[彭田菲]仪式操演与身体建构:基于鄂西土家族“撒叶儿嗬” 丧葬仪式的田野调查
·[靳思怡]西方经典民族志中的田野经验·[黄景春]民间文学研究向田野要什么?
·[黄涛]语境理论视野下民俗志书写范式的适度革新·[张宏赡 栾莺]白俄罗斯伊万·库帕拉节田野调查手记
·[杨李贝贝]从《贡山县怒族民间故事集》出版看民族文化的抢救与保护·[李吉安 李羕然]乡村民间信仰的调查与探索
·李扬主编:《走进田野——民俗文化调查札记》·[杨镕]国家级非遗环县道情皮影戏的田野调查报告及反思
·[韦布花 张多 蒲睿熙 张子瞻 张顺民]乡村振兴背景下媒介助力民族文化旅游地可持续发展策略研究·[孙鹏飞 赖晓平]荆楚民歌秧田号子《啰啰咚》的田野调查与研究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