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研究论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研究论文

[郑信哲]少数民族人口流动与城市民族关系研究
  作者:郑信哲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4-04-22 | 点击数:14931
 
1.城市民族工作范围扩大。改革开放前,城市民族工作主要是针对传统居住少数民族人口和迁移少数民族人口的工作。由于人口流迁受到严格的限制,这部分人口十分有限,而且多数为体制内人口,主要分散于其所在单位,所以工作量十分有限。民族地区的城市,民族工作主要集中在具有城市户口的少数民族人口,工作的主要内容是根据当时的政策,在工作、生活、学习等方面给予少数民族一定的照顾,城市民族工作任务并不艰巨。但是改革开放后,少数民族流迁人口的增加,大大推进了城市多民族化的进程。城市民族工作涉及的地理范围有了很大扩展,从过去重点做民族地区城市民族工作,扩展到所有省、市、自治区的相关城市。此外,一个城市的民族工作,不仅限于本城市,还与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流出地紧密相连。城市民族工作已经成为各级城市人民政府的一项重要的职责,需要加强领导,统筹安排。
2.城市民族工作内容全面扩展。过去,城市民族工作的内容主要是针对城市内传统居住和迁入的少数民族人口,实际上许多政策并不惠及少数民族流动人口。随着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大量增加,也要求城市民族工作部门将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权益保障和民族政策的落实纳入其工作范畴,并在相关机构不健全的条件下,依据现有的法律法规和民族政策,切实做好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工作。城市人民政府将适应当地少数民族需要的经济、文化事业列入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并对所需资金,根据财力给予适当照顾。城市人民政府还要大力发展各民族经济文化,从培养和使用少数民族干部、专业技术人员、职工和发展少数民族教育入手,在招生、师资培养、教学设备、经费等方面给予照顾。对少数民族经济生活影响较大的一些生产领域,则有相关的财政、金融、税收等优惠政策。
3.城市民族工作面临方式的转变。改革开放之前,城市民族工作以行政命令为主要方式,相关的民族政策大多围绕当时的计划经济体制而制定,如城市的供应制、商业体制、工业体制等等。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少数民族流迁人口和汉族人口的双向流动显著,各民族间的交往和接触有了显著的增加。但是,族际交往的增加,必然会带来相应的一系列问题,如民族经济的不发达,使民族地区群众经济生活仍处在落后状态,少数民族与经济较发达的民族交往中,会有强烈的不平等感,从而使民族关系具有更为复杂的特性。
比如,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许多汉族的能工巧匠到少数民族地区谋生,并在为当地少数民族提供服务的过程中增加了个人财富。可是,在接受了他们的服务后,一些少数民族成员又有一种被“剥夺”感,他们认为这些人发的是他们的“财”。又如,竞争是市场经济发展不可缺少的机制,是市场经济的灵魂。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民族间经济交往中也不可能没有竞争。而少数民族大都缺少竞争意识,他们在传统经济观念下自我满足,这常常使得少数民族处在不利的竞争地位。在竞争不利的情况下,会有不同的反应,有的退缩,有的进取,有的则可能采取较为激烈的不利于社会稳定的其他方式,给局部的民族关系带来一些不好的影响。在落后的经济条件下,人们观念的落后,使之不能正确认识在竞争中失去的利益,特别是不能从自身的检讨出发认识问题,而是将其归咎于其他民族,从而深深地影响到民族间正常交往的发展,限制了民族交往的深度和广度。此外,由于各民族间文化背景的差异,在风俗习惯、行为方式等方面同样会产生摩擦和矛盾。所以,面对更为复杂的城市民族工作状况,民族工作以单一的行政手段已经难以取得预期效果。只有通过一系列相应的改革,使得政治、经济、思想教育、法制、文化等手段相互协调,才能有效地处理城市民族关系问题,促进城市民族关系健康发展。
 
五、建立健全协调城市民族关系的新机制
 
(一)消除城市民族关系中的不利因素。
改革开放20多年来,城市民族关系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城市民族关系发展的基本原则就是各民族平等、团结、共同繁荣。构成城市民族关系的主体仍是各民族之间的相助相谐的关系。从政府的层面而言,其政策和法律都有保护和保障少数民族合法权益的目标,并有相关机构管理这方面的工作,民族关系发展具有良好的政策空间和社会总体氛围。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胡阳全]近十年国内傣族研究
下一条: ·[孙正国]中国族源性女神母题的文化阐释
   相关链接
·[王若帆]内附与交融:清初康普边地土司禾娘的国家认同·[马兰]城市化背景下文化空间对“地方”的再造问题
·[刘婷 刘会惠]城市化转型中民间信仰的动态构建·[刘朋鑫]近代上海城市宣卷人考论
·[鞠熙]狐仙故事与北京城的宇宙论意义·[余张妍]都市民俗学视野下对“故乡”的再检省
·[许诺]集体记忆视角下地名文化遗产保护规划的苏州路径·[满俊廷]城市咖啡节:基于趣缘与业缘关系构建的都市新民俗
·[李佳南]都市传说:广州城市变迁的缩影·[刘明菊]城市化语境下中国民间信仰新样态
·[程瑶]城市环境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刘冰倩]县域城镇化背景下城市空间中集体记忆的建构
·[李琦]城市化进程中庙会文化空间的重构·[程瑶]城市环境中的非遗保护
·[徐赣丽]从乡村到城市:中国民俗学的研究转向·[鞠熙]城市里的邻居们——北京城内“四大门”动物的生活世界
·[徐赣丽]现代民俗学如何可能·[刘文江]“类民俗”与城市经验文化
·[徐赣丽]当代城市空间中的民俗变异:以传统节日为对象·[杨利慧]社区驱动的非遗开发与乡村振兴:一个北京近郊城市化乡村的发展之路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