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族群文化传承

首页民俗与文化族群文化传承

[杨多立]西双版纳哈尼族的生态文明系统
  作者:杨多立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4-04-10 | 点击数:9411
 
1.护寨林——即寨门以内的山林。这是安寨之初就设置的林带,意在保护村寨。面积大小因村寨大小、人口多少、地形地貌条件而定。一般包括从寨子到寨外一二公里的范围。僾尼人的村寨入口处都有一道风格鲜明的寨门,僾尼语叫“洛扛”,上置木制鸟兽刀枪之型,两边各立一尊木雕裸体人像,分别为一男一女,旁边有以竹篾编成的放射状辟邪物。寨门每年由威严的追玛(政教合一的宗教领袖)带领大家更换,届时举行隆重的宗教仪式。寨门是至高无上的,具有保护村寨的神力,以寨门为界,其内为人的世界,其外是鬼神的天地,寨门以内的一草一木都是不可侵犯的。因此,寨门内包括护寨林在内的所有树木,一律不许砍伐,也不许在此范围内猎杀野生动物。即便是自然死亡的风倒木,也不得随意挪动,更不能用做烧柴或木料。若有人不遵守此规定,或无意中砍伐了树木,必须到“米山老”神树下祭献谢罪(“米山老”是一特定的地点,即地神的居所,其旁的大树是树神的象征)。
2.坟山——每个僾尼村寨都有一到数个坟山,这里因属永久性的禁地而密林广布阴森可怕。坟山一般位于寨子两边,寨门以外,往往与寨子隔一条河,此河有专门的名称为“阿培明耶老八”,即祖先神明耶之河。坟山树木不许任何人砍伐,因为僾尼人认为安葬在坟山上的先人就是祖先神,他们无时无刻都在保佑后人,树林是为他们遮风避雨的大雨伞,砍伐树木就是对先人的不恭,必遭报应。
3.水源林——广泛分布在田间地角、山箐凹谷和各种水沟周围的树林,它们保证了僾尼山寨终年四季清泉长流,一般分到各家管护,严禁砍伐。
4.棺木林——僾尼人实行土葬,很重要的一个仪式是砍棺木,僾尼语叫“伙洛德”。此活动分两天进行,头一天找树,要到建寨时特别留下来的树林中去找,“厌隆阿波”、“隆波阿波”、“伙拖阿波”或者“陆阿波”,这是几种棺木树的名称。“阿波”在僾尼语里含有尊敬之意,一般译为“大爹”,可见僾尼人是如何尊敬棺木树。棺木林受到特别的尊敬和保护,平时不得入内伐薪采料。找好棺木树后,第二天砍树并将棺木扛回家。届时要赶一头三五十斤重的猪到棺木林中杀翻,祭祀棺木林,表示因为死了人,不得不来此砍树,恭请树神原谅。砍棺木时还要砍两棵“色如”,即抬棺木的木扛,也须用特定的树种。扛棺木回寨子时人人争着来抬,认为如此可以得到福气,这也是僾尼人树木崇拜的一种表示。[5]
5.薪炭林——每个僾尼村寨都有一至数块固定的薪炭林,以供应村民的燃料之需。僾尼人采薪时一般不会将大树放倒,而是修枝打杈,砍过后不久就会重新萌发,几年之后又长成枝繁叶茂的大树了。即使不得不砍伐大树,也要到树多林密的地方,找长势不良,如弯曲、有疙瘩的树或者有病虫害的树砍,这样,不但不会影响树林的生长,反而能够优化树林,与今日《森林法》中的抚育同伐是同样的道理。
此外,僾尼人山林管护制度的严格还表现在有关的奖惩赏罚上,这主要通过村规民约来实行。在处罚方面,根据对森林危害的程度及肇事人的经济情况,分别采取批评教育、罚款等方式处理。
一般的违法,如毁林、盗伐的数量不多,或是初犯,以批评教育为主,但须责令其在所伐树木的原处补种树苗,情节严重,如屡教不改或数量众多者,除遭受谴责、补种处罚外,还须到追玛家中向追玛、寨老低头认错,并至少带一只鸡、两瓶酒谢罪。情节格外严重者,除以上处罚外,还要遭到以下严惩:准备相当数量的烟、酒、菜和至少一头猪,和追玛、寨老及全体村民到寨头的“米山老”杀猪煮肉宴请众人,还须以虔诚之心,将烟、酒、菜及煮熟的肉、菜每样取一点,小心翼翼地敬献地神和树神。在神灵和众人的面前,肇事者无地自容,羞愧难当,只得痛加悔改。由于处罚的严厉,肇事者在经济上也蒙受了很大的损失,所以僾尼人多不敢对沿袭千年的古规古礼有所冒犯,而是循规蹈矩,严格保护森林,自觉维护生态环境。
西双版纳历来被誉为“植物王国”,但是由于人为的因素,现在生态已惨遭破坏。以勐海县为例,上个世纪30年代,全县森林覆盖率高达80%,50年代降至57%,60-70年代大幅跌至35%,进入80年代后,就只剩百分之23.8%了![6]
生态恶化在当今的世界已是全球的普遍现象,中国长江近几年中发生4次洪水和特大洪水,黄河自1973年到1983年间7次断流,北方的沙尘暴、洪灾、旱灾……所有这些,无一不是人类过度砍伐天然林造成的。拯救地球,拯救森林,拯救人类自己,已成为当代世界所有人们的共同呼声。在这样严峻的时刻,回首僾尼人的传统生态文明,不是有着格外发人深醒的意义吗?
参考文献:
[1]史军超.来自阿卡山寨的报导[A].云南跨境民族研究[C].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2.
[2]张顺高.巴达野生大茶树的发现及其意义[A].西双版纳文史资料选辑:第四辑[C].
[3]张顺高.西双版纳野生大茶树的过去、现在和未来[A].西双版纳文史资料选辑:第四辑[C].
[4]阿育·茑比.西双版纳哈尼族农耕文化初探[A].哈尼族文化论丛:第一辑[C].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9.
[5]史军超.勐海县格朗河区曼迈板寨哈尼族丧俗调查[J].云南名俗,1990,(7).
[6]门图.阿卡人的生产生活与森林生态[A].第三届国际哈尼/阿卡文化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
(本文原载《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03年03期,第74~77页。图表、注释等参见纸质媒介)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汉藏之间:关老爷何以“变身” 格萨尔
下一条: ·[郑晓]畲族节俗舞蹈的类型与文化特征
   相关链接
·[任梦洁]山东快书口头特征与当下表演生态研究·[李贵生]宝卷传承的活化石
·[李丙传 梁家胜]非遗视域下中国农民画文化实践的多民族性出口·[高晓芳]流域文化生态视域下内江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保护的实践路向探赜
·[查斯查干]人与动植物之间的相互变身:从卫拉特蒙古民间故事看人与自然的关系·[马盛德]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要关注的几个问题
·[王宇曦 何潇 俞冰]共富与共生·[任积泉 苑秀琴]河西宝卷文化生态的形成及其对当代非遗传承发展的启示
·[李瑜恒]龙舟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案例研究·[郝佩林]地缘·社群·秩序:近代徽州地方戏与山居江南人文生态
·[楚惬 张子程]“云中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态及其保护模式研究·[张士闪]节日戏曲表演的乡土生态
·[朱冠楠]涉农非遗的民俗生态位辨析·[意娜]数实融合时代的非遗保护与传播
·[岩本通弥]“作为日常学的民俗学”思考·共建数字生态,探索产业创新|腾讯互娱数字生态伙伴大会圆满落幕
·[王倩倩]边疆生态景观与乡村旅游·[任正]游戏、意象与遗产:竹马文化的多维透视
·[胡茜茜 武靖佳]文化高质量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态保护研究·[白莉 王晟聪]高淳地区民间信仰的生态结构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