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族群文化传承

首页民俗与文化族群文化传承

[杨多立]西双版纳哈尼族的生态文明系统
  作者:杨多立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4-04-10 | 点击数:9393
 
僾尼人不但善于种茶制茶,而且对茶文化有独特的理解。僾尼语称茶叶为“老拨”,意思是“神树叶”,他们不但爱茶,而且以之为神,赋予其保护人类和村寨的力量,凡有祭祀,必然用茶,有“无茶不祭”之俗。也正因此,巴达山1700年的野生大茶树和南糯山800年的人工栽培大茶树,在僾尼人的生态文明中受到特别的保护,从而得以迈越千年存活至今,成为中国乃至世界的稀世之宝。
竹子的栽种也是僾尼山寨一大自然景观。僾尼人栽种的竹子有数十种之多,常见的有龙竹、黄竹、金竹、甜竹、苦竹、刺竹、泡竹等等,这些竹子各有其用,有的是吃笋,有的是取竹皮编绳,有的是编篱笆、编篾筐、铺竹篾地板。僾尼妇女凡出门必背一个精美绝伦的竹筐,上面织有各种花鸟图案,小伙子向心上人献殷勤时就要送她一个这样的箩筐。这些竹子少部分栽在菜园里,大部分栽在寨边路旁或箐沟里,它们与茶树相映成趣,同是村寨的绿色屏障。
关于僾尼人的生活空间还不得不谈到他们的菜园和庭园。菜园僾尼语叫“亚孔”,每当新房落成,第一件要做的事就是围亚孔:用木桩、竹片在房屋下方或附近围菜园地。僾尼人在亚孔是一个典型的模拟森林群落的生态植物园,有人对大勐龙勐宋僾尼人的栽培植物和保留植物进行了调查,发现这个地区竟有227个种和变种,仅红旗这古一家的庭院中就有94个种和变种,其中多数栽在菜园里,这么多种植物在有限的空间里错落有致地搭配起来,从一二十厘米高的草本植物刺芫荽到十多米高的木本植物香椿树以及攀爬其上的藤本植物洋丝瓜等,都在此找到了相应的生态位置。这些植物的多样性不但表现在种类繁多,而且其用途广泛,如水果、蔬菜、粮食、调料、香料、药材、观赏、饲料、饮料、木材、纤维、编织材料、染料、绿篱、蜜源、装饰品、油料、宗教用品、嗜好料(如烟草和槟榔)等等。这些植物中许多都是直接取自当地野生植物种植在庭院和菜园里的,所以僾尼人在庭园不仅是他们驯化野生植物的重要场所,也是他们进行植物迁地保护的重要场所。
从以上介绍可以看到,僾尼人的生活空间,从村寨整体到家庭局部,形成了一个组织有序的丰富多彩的生态植物园。把这些植物种植在自己的生活空间里,既方便了对它们的利用,提高了生活水平,又美化了生活环境,同时大幅度地降低了人类对野生植物资源的使用压力,对野生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保护是有效的,是当代人居文明应予效仿的。
 
二、僾尼人生产空间的生态文明
 
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僾尼人以刀耕火种轮歇游耕的山地农业作为自己的主要生产活动。僾尼学者阿育对自己土生土长的西双版纳僾尼山寨系统调查后认为,僾尼人的刀耕火种轮歇游耕方式,是在历史年代里一种科学合理的生产方式,整个生产劳动过程无一不在僾尼人崇尚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观指导下进行,这就是僾尼人通过对神灵这一大自然的象征符号达成与大自然的协调。僾尼人的神灵观念,认为万物有灵,而人类的幸福和健康是需要神灵保护的,同时任何神灵都有自己的生活领域,这些领域是神圣的,人类不能有所触犯,否则将有恶运降临。因此,人们对自己的所有行为都要加以节制和约束,数以千百计的对神灵敬畏的禁忌,就是僾尼人对自我行为的节制和约束,它们实际也就是僾尼社会的生产劳动法和生活习惯法。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汉藏之间:关老爷何以“变身” 格萨尔
下一条: ·[郑晓]畲族节俗舞蹈的类型与文化特征
   相关链接
·[任梦洁]山东快书口头特征与当下表演生态研究·[李贵生]宝卷传承的活化石
·[李丙传 梁家胜]非遗视域下中国农民画文化实践的多民族性出口·[高晓芳]流域文化生态视域下内江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保护的实践路向探赜
·[查斯查干]人与动植物之间的相互变身:从卫拉特蒙古民间故事看人与自然的关系·[马盛德]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要关注的几个问题
·[王宇曦 何潇 俞冰]共富与共生·[任积泉 苑秀琴]河西宝卷文化生态的形成及其对当代非遗传承发展的启示
·[李瑜恒]龙舟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案例研究·[郝佩林]地缘·社群·秩序:近代徽州地方戏与山居江南人文生态
·[楚惬 张子程]“云中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态及其保护模式研究·[张士闪]节日戏曲表演的乡土生态
·[朱冠楠]涉农非遗的民俗生态位辨析·[意娜]数实融合时代的非遗保护与传播
·[岩本通弥]“作为日常学的民俗学”思考·共建数字生态,探索产业创新|腾讯互娱数字生态伙伴大会圆满落幕
·[王倩倩]边疆生态景观与乡村旅游·[任正]游戏、意象与遗产:竹马文化的多维透视
·[胡茜茜 武靖佳]文化高质量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态保护研究·[白莉 王晟聪]高淳地区民间信仰的生态结构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