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zjwsalon.chinafolklore.org/blog/
敬文民俗学沙龙:第21期活动报告
(2014年3月29日,周六下午13:30-17:30)
上周巴莫来电话要我发言,我说遵命。钟老离开我们12年了,我讲什么呢?我想讲一个问题:在钟老离开我们12年之后,我们经过反思所能认识到的,他为我们留下的宝贵财富究竟是什么?当然,钟老本人原创的大批学术文化思想著述是最重要的,真挚的师生情感也是重要的,但除了这些,什么是他留给广大后学集体的财富?什么是我们应该在前辈工作的基础上理性建设的遗产?12年了,到了我们应该总结的时候了。我想谈谈我国的民俗学人文学科建设。去年以来,我连续写了一些文章,都从不同角度涉及到了这个问题[2]。我在这些文章的基础上,简要地谈谈个人观点。
一、团队文化建设
这12年,钟老留给广大后学集体的财富是团队文化。团队文化的核心是钟老的大师精神,我也称“大学者精神”。它是高校民俗学专业的传统与高度的标志所在。它也是只有一个人,或者有十个人,或者有千百人,都能为之甘心奋斗的精神凝聚力。什么是钟老的大师精神?我写了三条,与大家共勉。
第一,他是高尚奉献的教师。在他的门下,学无高低贵贱、人无亲疏长幼,只要肯学,他都能教。他对自己的学生和各地来求学的人,给资料、给题目、给思路,甚至给经济资助。与现在过分强调个人价值观和利益得失观的人相比,他很传统、但他对所有求教者的慷慨施与,极富人格魅力,文化底蕴深厚,更容易被受教育者所接受和忆念。他使应该被尊重的教师价值得到尊重,使应该被尊重的学术传承得到尊重。
第二,他是学习型的智者。现代教育呼吁把人培养成学习型的人,其实钟老这种大师本身就有这个习惯。他活到老、学到老,终生手不释卷、笔耕不辍。坚持学习,使他博学而谦逊、精深而多元、宽容而无争,使所有接近他的人感到心理年轻,世界精彩。
第三,他是正确处理挫折感的伟人。钟老的人生事业曾经历种种挫折,或者说,他的人生充满了挫折感。但我们知道,这种挫折感,来自历史的严峻;也来自人类追求完美的共性。在人类文明的沃土上,它是追求真理的驱动力,是科学表达欲望的开始,是人类将自己的文明价值观和知识生产模式不断更新的新起点。无论在传统教育还是在现代教育中,无论是在东方、还是在西方,它成就了无数大学者的人生伟业。
当然,正确地处理和转化这种挫折感不是人人都能做的。但钟老这种大师就能做到。在现代社会一帆风顺成长起来的许中青年学者就往往做不到,他们只有学位、职称而没有修身养性就做不到。这里涉及到理想情操、文化修为、价值观念、心理健康和人生目标等一系列问题。而对我们来说,最重要的,是要学习钟老那一批大学者为人类而工作的崇高献身精神,学习他们吸收所有人类先进文化的非凡眼界,学习他们沧桑厚重的风格和磅礴大气,学习学习他们宁静致远的淡泊之美。至少,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团队文化的生命可以传承、创新、开花和结果。
钟老临走前,没有再给我们留下他个人的煌煌巨著,却留下了字字千钧的八个字“建立中国民俗学派”。12年来,民俗学在全球化下呈现民族主体文化的特征十分突出,在现代化文化建设中的社会重要性日益凸现,北师大成为中国民俗学派的发源地。
在北师大,我们的教师团队,与其他学科相比,并不是人数最多的;但其中有多人在教育部学科建设、国家非遗保护和北京城市建设等方面,拥有一定的话语权,这个比例又是较高的,我们通过勤奋诚实的工作,去探索和接近钟老留下的学术目标。
钟老临走前,并没有告诉我们,民俗学在“中国语言文学”和“社会学”两个一级学科下怎样都去发展,但我们的教师团队经过探索实践,已经建成了一个以民间文艺学为中心、以理论民俗学、现代民俗学、历史民俗学、技术民俗学、宗教民俗学、民族民俗学和民俗社会学等为相关研究分支群的学科整体框架,而一个拥有长期的学术传统和现代多学科分支内生能力的学科建设模式是符合当今国际一流高校的发展趋势的。据有关权威数据统计,在钟先生辞世后,2002年至2014年,北师大民俗学学科连续12年在全国排名第一,全国高校民俗学学科的增长率,截至2011 年,增长2.9倍;截至2012 年,增长4.6倍;这能在一定程度上,展现近年民俗学学科建设模式的辐射效益。
钟老临走前,没有告诉我们,在国家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后,民俗学怎样参与建设国家文化软实力,却交给我们一份符合中国国情而今天看来极为意义深长的嘱托,就是建立“多民族一国民俗学”。民俗学是多民族的,但它的国情边界是祖国。钟老生前身后培养的一批少数民族研究高级人才,12年来,在国内院校多民族民俗学教学科研中,在民族地区的社会维稳中,都发挥了突出作用。在中国社科院民族文学研究所、文学研究所和民族研究所,与内蒙古、新疆和广西等省区高校,都有北师大民俗学学科培养的重要骨干人才。他们在北师大时是钟老的一代弟子,走上工作岗位后,个人全身心地投入,或者是全家人,或者几代人,为多民族民俗民间文学研究和保护而努力工作,都有各自的贡献。例如,朝戈金与他的父亲布林贝赫教授对蒙古族史诗和蒙古族作家与民间文学研究所做出的贡献,尹虎彬对朝鲜族和汉族的比较民俗研究做出的贡献,巴莫曲布嫫和姐姐巴莫阿依对彝族史诗、民俗研究与少数民族课本教育做出的贡献,古丽巴哈尔家庭中的父女、丈夫和姐姐在搜集《玛纳斯》与研究相关民间信仰上的共同付出,等等。北师大教师团队在民俗学和民间文学两门看家课上双线上课,部分课程内容会涉及到多民族民间文学与民俗,还培养了一些少数民族博、硕研究生。据统计,民间文艺学,截至2011 年,增长2.71倍;截至2012 年(含中国少数民族民间文学),增长5.25倍,这也是可以告慰钟老的成绩。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CFNEdito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