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民间文化传统

首页民俗与文化民间文化传统

南康“古文”吸收本土曲调 道出千年民俗往事
  作者:记者 曾悦之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4-04-04 | 点击数:12514
 

  古文,在民间是一种以说唱古文故事而得名的
曲艺艺术。南康“古文”传承了古文发展的特点,
又结合了南康当地的民俗特色,至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

南康“古文”演出

  保存最为完整艺术形态

  据南昌市文化馆刘伟介绍,有着千年历史的南康“古文”感染了一代又一代的南康人,它在历史的演变过程中,既结合时代变迁,又融合地方曲艺特点,合成多样民间文学与技巧,形成了新的自身特点并更为人们所喜爱。

  南康“古文”因说唱古文故事而得名,是赣南客家中流行很广的有着高度文化内涵的一种民间曲艺,它集民间文学、说唱表演、器乐演奏于一体,是迄今保存最完整、最具原始性、最能体现人性文化的一种民间艺术形态。

  南康“古文”,源起于客家民众基层,是近千年来客家人艰苦创业,奋起拼搏的颂歌;是无数客家移民安居定所,繁衍栖息的赞词;是残疾、弱势群体发自肺腑、乐观向上的励语。

  刘伟告诉记者,南康“古文”以说唱的形式告诉人们要讲诚讲信,讲仁讲义,讲善讲美,重礼好德,勤学好问,向上好进,千百年来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真可谓人性文化的活化石,在当今社会人类文明进程中同样有着重大现实意义,很值我们传承发扬。

  吸收赣南山歌的特点

  记者在采访江西民俗专家万叶时了解到,“古文”,其实在赣南许多县市都有流传,但就其从业人群和流传范围、演唱特色来看,最具代表性的还要数南康。

  “这主要是因为南康‘古文’的演唱语言是地道的南康客家方言,赣南地区的古文吸收了南康民间小调的特色,都是以山歌开始和结束。”万叶如是说。

  南康“古文”的演唱曲目达108本之多,其中有大本36个,小本72个(小本又分正小本36个,野小本36个)。这些曲目内容涉及古典传说、神话、故事及劝世韵文,小故事等。而现代唱本,有新编的“白石开红花”、“计划生育好”、“学习雷锋”、“优秀党员廖书文”、“治山治水”等。所有曲目在演唱中多数为一人自拉自唱,极少数也有两人或多人演唱,如今还增加了乐队伴奏,并有非盲人演唱了。

  谈及南康“古文”的起源,还得追溯到一千多年以前,刘伟介绍说,南康“古文”的起源与客家人的南迁有着密切的关系。当时由于中原地区战乱,大批客家人开始迁往南康等地。

  根据《南康志》记载,当时南迁的客家人为了家业兴旺、人丁发达,客家人中开始兴起说唱“古文”,一是激情励志,二是持家养性,三是宽人善物,四是崇善去邪,五是歌功颂德,六是尚贤恶奸。

  他们通过这种方式宣扬古英雄的气概,鼓舞客家人在异乡生根立脚;他们说唱古贤人的仁义,教育客家人善与土著人交往;讲述志士的远大理想,激励客家青年艰苦创业,积极进取。

  因此,万叶认为,南康“古文”,在特殊的条件之下,影响过几代南康人。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江西晨报 2014-04-02
【本文责编:CFNEditor】

上一条: ·[王焰安]桃文化略论
下一条: ·呵护祠堂文化,融入现代乡村治理
   相关链接
·[张琼洁 李莹]从作家“雅”言到民间“俗”曲:大鼓书《贾宝玉夜探潇湘馆》的形成·[刘赛祎]论民间说唱的“集体性”
·[徐才丹]“表演类”非遗的数字化路径与实践反思·[温秀秀]仪式文艺视域下新时代赣南采茶戏的保护与传承研究
·[任亚丽]舞蹈表演在情感与形式之间的表达·[林晓平 彭昕]赣南四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扶贫就业工坊调查报告
·[何志清 刘玉珏]赣南采茶音乐创腔手法中的“主调选择”与“主题贯穿”·[王伽羽梓]新媒体视域下非遗传衍的内部革新和时代路径
·[郝佩林]论江南民间说唱艺术的乡野表达·[穆昭阳 颜磊]赣南客家农业文化遗产的收集、整理与利用问题探讨
·[曾敏]赣南普庵信仰及道教普庵派斋醮科仪初探·[何志清]赣南客家原生态体育文化的活化石
·[王素珍] 赞土地与唱春 ·[朱万曙]董永故事的汉、彝说唱文本
·[国家玮]乱世中的治世想象·[祝鹏程]中国曲艺说唱研究70年:回顾与反思
·《中国民间文学大系》出版工程“民间说唱”专家组成立·《继承与发展:庆祝车锡伦先生欣开九秩论文集》出版
·刘祯 刘云水 主编:《继承与发展:庆祝车锡伦先生欣开九秩论文集》·何红艳:《科尔沁蒙古族说唱文学研究》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