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口述史系记录“非遗”重要方式
对于此次唐卡文化调查,冯骥才介绍,与以往不同,课题组成员都需接受培训,培训的目的是实现统一,即统一标准、统一方法、统一目的、统一工作内容。课题组专门制订了《中国唐卡文化档案田野普查工作手册》,明确提出具体翔实的普查标准。普查将从文化学、民俗学、民族学、人类学、美术学等学科入手,立体地认识唐卡,整体地把握唐卡。普查内容包括村落的历史沿革、自然环境、生产方式、地域民俗,唐卡的历史流变、艺术特征、代表作品、制作流程、工具材料、传承谱系、传播方式以及相关的传说与文献性依据。调查要求普查人员深入村落,串巷入户,地毯式展开。通过对传承人及其家庭的口述调查,追寻遗存,重视实据,保存线索,最终以文字、录音、录像等形式全面记录普查成果。
在诸多研究方法中,冯骥才认为“口述史”是一个重要方式,“非遗”主要承载于两个方面,一个是人的大脑记忆,一个是传承人的技艺。这两方面必须由文化的主人,即传承人通过口述表达出来,未经文字记录过的记忆,是不确凿的、脆弱的。而相对于个人口述,集体口述则显得尤为重要。一个人的口述内容难以构成历史,“整体调查要本着集体口述的原则,不怕费事,要多问,多记录”,以保证档案的可靠性。“当然某一细节别人不知道,只有一个人知道时,就特别珍贵,我们必须要记录在案。”冯骥才补充道。
冯骥才坦言,他10多年来从事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作的深刻感受是:“我们好像对中国文化知道的不少了,但是在祖国大地上走一走,发现我们不知道的还是比知道的多得多,这是田野普查最大的乐趣所在。”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2014年2月12日第558期 【本文责编:思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