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访谈·笔谈·座谈

首页民俗学文库访谈·笔谈·座谈

立档:民间文化遗产保护的首要工作
——访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
  作者:项江涛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4-02-15 | 点击数:5505
 


  “中国唐卡文化档案”经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批准,被立为2013年度国家社科基金特别委托项目。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为该项目责任单位,国务院参事、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任首席专家。在《中国唐卡文化档案田野普查工作手册》出版之际,记者就相关问题对冯骥才进行了采访。

  立档:为唐卡文化留下历史

  “唐卡”是藏传佛教的传统绘画艺术形式,发端于吐蕃时期,广泛流布于我国西藏、青海、甘肃、四川、云南、内蒙古等地的藏、蒙古、土、羌等民族,在缅甸、泰国、印度、尼泊尔、锡金、蒙古等国也有流布。唐卡是阐释、表现、传播、弘扬藏传佛教和藏族人民精神与社会生活的重要载体。

  新中国成立后,包括唐卡艺术在内的藏族优秀民间文化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国家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对其进行抢救挖掘、整理研究和传播弘扬。在接受采访时,冯骥才表示:“这次唐卡文化立档工作可以说是一个‘举国体制’的项目,我们拥有的优势超过以往。”

  然而,他也坦言,目前唐卡的保护与传承状况并不乐观,“那些由高僧大德倾注毕生心血绘制的传世之作难得一见,充斥市场的多为逐利者粗制滥造的次品;唐卡市场化、旅游化趋势日渐明显;唐卡艺人后继乏人,有的技艺濒临失传;一些不法之徒通过各种渠道将文物及艺术价值俱佳的唐卡贩卖到国外;一些寺院管理者的保护意识和管理手段滞后,导致有些唐卡精品毁损或难以面世。”

  因此,对唐卡进行抢救与保护刻不容缓。冯骥才表示,为唐卡文化立档,就是为其留下历史,具有时代意义。他特别强调,“非遗”保护的最大问题是没有档案,缺少学术性的跟踪和监督。此次唐卡普查有别于以往的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更不局限于抢救式摸底。这次普查是在之前摸底的基础上为唐卡立档。“中国唐卡文化档案”涉及三个概念:唐卡、文化和档案。为唐卡立档是最基础、最重要的工作。

  “非遗”保护不能只盯着“产业化”

  “尽管一些民间文化申请了‘非遗’项目,但也仅限于一些简单的上报资料,这对一个国家的文化历史来说,是远远不够的。”冯骥才对民间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流露出些许担忧。

  冯骥才认为,类似“非遗”的这种文化身份是虚的,只是进入市场的名义或招牌罢了。“很多‘非遗’传承人、民间艺人等,如今并不都在原生地,而在各个旅游区找活儿干,他们被市场吸引着。‘非遗到处打工’,这是最可怕的。”冯骥才表示,“非遗”离开原生地,离开原来的文化空间,是目前“非遗”保护面临的重大问题。

  为此,冯骥才认为,在民间文化被确认文化身份后,学术界要为其立档、进行学术性的监督,而不是在“产业化”上瞎忙活。“没有档案的文化是没有依据的,假如有一天,这些民间文化消失了,我们都不知道失去了什么,最多是在文化部的国家名录中注销了。”他强调,“建立民间文化的档案工作是学术界的职责,也是学术界的本分。”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2014年2月12日第558期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巴莫曲布嫫:文化保护重在提升意识
下一条: ·传统文化不能转基因
   相关链接
·[高荷红]“伊玛堪”:从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到人类代表作·[李锦 朱燕 王锋]从“non-physical ”到“ intangible ”:“两分制 ”视角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 ”术语的选择与确立
·[朱奕丰]情知所起:文化认同视角下昆曲教育与活态传承的共生研究·[周全明 王慧婷]非遗视域下滦南评剧的在地化保护与开发
·[赵宇 张晓桐 史慧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实践探索·[张宇萱]整体视角与过程转向:国内外遗产化研究综述
·[张一帆]短视频语境下表演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路径·[张思蕊]非遗视角下满族说部的传承与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研究
·[张庆全 胡燕]第七艺术视域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张巧坭]大石窝石作文化村落的整体性保护
·[姚远]基于拉帕波特仪式传播理论下的非遗传承发展路径探索·[严利]贵州苗族芦笙舞“滚山珠”的传承与保护研究
·[许逸亭]“以事象为中心”到“以人为中心”:非遗商业化不足问题的分析和对策·[谢行发 沈琪]广东三灶鹤舞非遗传承与发展研究
·[谢开来]大众文化中的咏春拳叙事研究·[温必锋 尹海鹰 沈素惠 黄玉霞 王杰]传承多彩非遗,筑梦美丽花城
·[卫才华 方洁]人本中心视野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再评估·[王娜]威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情况调研报告
·[王晨]民间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研究·[唐璐璐]饮食成为非遗:意义建构、批量生产与隐匿的商业化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