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专著题录

首页民俗学文库专著题录

王文宝:《从大杂院儿里走出:民俗文化随笔》
  作者:王文宝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4-03-10 | 点击数:3855
 

 
从大杂院儿里走出:民俗文化随笔

作者:王文宝
 

基本信息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2年1月1日
平装: 311页
语种: 简体中文
开本: 16
ISBN: 9787301200322
条形码: 9787301200322
丛书名:燕园记忆

内容简介:

中国文联晚霞文库编委会今年5月由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了我的《弘扬祖国民俗文化》,受到了有关学者的赞扬,陕西杨景震先生来信说,该书“全面地总结了开展民俗学研究活动以来的经验、收获和优劣点,是一部资料齐全、十分珍贵的书籍”。60年来,我撰写了400多篇文章,在编《弘扬祖国民俗文化》时只能收进其中的一部分。现将该书未收入之已发表的若干文章编成一小书,取名《从大杂院儿里走出》,一方面有怀旧之意;一方面为响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号召,抢救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当前在我国开展的这一工作做出新的贡献。读者从中可以看到培育我成长的基层文化和我对它的深厚感情,以及我为弘扬祖国民俗文化所做的努力。第一部分为“从大杂院儿里走出”,第二部分为“市井民俗文化”,第三部分为“北大学人之贡献”,第四部分为“珍贵的记录”。清末汉严卯斋笔录的《贸易》和齐如山眉识闲园鞠农的《一岁货声》为著名民俗学老先辈常惠先生所赠,都是极珍贵的民俗文物,特收入本书中。


作者简介

王文宝,1929年生,北京通州人。195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长期从事民俗文化工作。1979年调入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1987年改称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1991年退休前任该会民间文艺研究所副所长兼民俗民艺研究室主任。作为中国民俗学会和中国俗文学学会的创建者之一,先后任中国民俗学会副理事长,中国俗文学学会副会长及会长;被聘为中山大学民俗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神州民俗》名誉顾问、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专家委员会委员等。出版有《中国民俗研究史》、《中国民俗学论文选》、《中国俗文学发展史》、《北京传统民俗文化集锦》、《吆喝与招幌》、《弘扬祖国民俗文化》、《中国民间游戏》等多种图书,撰写有关文章400多篇。


目录

第一部分 从大杂院儿里走出
热衷弘扬民俗文化
温馨的大杂院儿
京城当年一个繁华商业区
想起了“平民食堂”
二中琐忆
输血的故事
旧事难忘
——记越南留学生在“中国语专”二三事
美丽的台湾民间传说

第二部分 市井民俗文化
略谈北京话的特点
——最突出、最活跃鲜灵的京味儿民俗文化
关于北京话“儿”化音问题
关于北京的传统糕点
风味儿中秋月饼和家庭自制“团圆饼”
“杂拌儿”伴你过大年
祈吉迎祥的春节文化
老北京过大年的“玩儿”
北京的户外游戏
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文学中突显的
地方风物人文色彩
饶有兴味的北京地名歌谣
谈谈几首关于时政的北京地名歌谣
反映岁时节日的北京谣谚
古往今来一线牵,京都故事惹人传
京城戏曲曲艺的发展概况
附段宝林:王文宝《北京民俗文化选粹》序

第三部分 北大学人之贡献
刘半农与北大歌谣学运动
中国俗文学与俗文学运动
妇女对中国俗文学之贡献
——为世界妇女大会在京召开而作
新中国成立前北京一些报刊宣传民俗学的情况
常惠对抢救非物质文化遗产之贡献与台湾出版
的“俗文学丛刊”
江绍原首开“迷信研究”课试卷的发现和他对
民俗学事业的杰出贡献
现代中国史学和民俗学的奠基者顾颉刚
——纪念顾颉刚先生110周年诞辰
积极挖掘抢救民间文化遗产
北大学人对民俗学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事业之贡献
——献给北大中文系百年华诞

第四部分 珍贵的记录
后记

 ·书影·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CFNEditor】

上一条: ·王文宝:《中国民间游戏》
下一条: ·王文宝:《弘扬祖国的民俗文化》
   相关链接
·[朱梁灏]家乡民俗学视角下“同乡同业”现象考察·[郑涛]简述东亚民俗学发展史
·[赵李娜]自发写作与自觉反思:当代家庭民俗志书写者的“反身性”探究·[赵家萱 孟令法]非遗热:民俗学科发展的机遇和挑战
·[杨馨颖]经济民俗学视域下江苏董永传说丝织文化历史演化研究·[吴南]从“非遗”周公庙会实践探讨道德在民俗学知识建构中的意义
·[王婧依]由安井真奈美的生育研究观现代生育民俗学构建·[谭肖雄]地域、表征、破厄:后传承时代新南方民俗的“守旧立新 ”
·[邵雅琪]黄石的女性民俗研究:社会制度的性别批判·[尚咿彤]“民间自有序”:民间老物件的都市创造力
·[路童越]新疆杂话的生活性特征研究·[陆薇薇]日本民俗学环境研究的路径与方法
·[龙晓添]流动的生活·具体的人:中国民俗学研究对象探蹟·[刘思诚]未完成:鲁迅朝向田野的三个维度
·[林诗瑶]空间与地方·[李正宇]韦大列对中国民俗学发轫的贡献及其意大利学术渊源
·[李向振]现代民俗学日常生活转向与实践民俗学的探索·[李顺]时空建构与情感叙事:丧葬仪式中的日常生活逻辑
·[李刚 荆淑坤]信息化时代的学术共同体构建:以中国民俗学会为例·[金倩雯]数字民俗学的实践探索:网络民族志视角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