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书评文萃

首页民俗学文库书评文萃

[陈岗龙]《民族曲艺大师毛依罕》专辑序言
  作者:陈岗龙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4-02-12 | 点击数:36806
 


  

  提起蒙古族的好来宝艺术,毛依罕大师的名字在草原上无人不知晓。毛依罕和琶杰是从美丽的扎鲁特草原并肩走向全国、走向世界的蒙古族曲艺大师。他们演唱的好来宝、乌力格尔和英雄史诗、叙事民歌,为蒙古族曲艺文化的宝库留下了异常珍贵的艺术遗产。

  毛依罕是20世纪50年代就享誉全国的蒙古族曲艺大师,与马头琴大师色拉西、歌唱家宝音得力格尔一起被誉为“内蒙古的三宝”。无论是在草原上牧民的蒙古包里,还是在呼和浩特的蒙古语说书厅,抑或在当时的蒙古人民共和国首都乌兰巴托,毛依罕大师拉着四胡演唱了无数的好来宝、乌力格尔和民歌,既有传统曲目又有新创编的现代作品,一曲曲犹如甘甜的清泉流入广大蒙古族人民的心田,以其高超的艺术感染力和异常丰富的内容深得草原人民的喜爱,至今在内蒙古草原上还流传着毛依罕大师演唱过的好来宝片段,这说明了草原人民是永远不会忘记大师的声音的。今天,杨玉成教授主持的大师系列中出版毛依罕大师的专辑,不仅是对蒙古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重大贡献,更是让今天的人们有机会再次聆听到久别了的大师亲切的声音,实为值得祝贺的文化工程。

  好来宝和乌力格尔是以口耳相传的方式代代传承的蒙古族口头艺术的重要门类,以毛依罕大师为代表的蒙古族说唱艺人们曾经说唱和表演过难以计数的好来宝和乌力格尔曲目,但是由于过去对民间文学声像资料记录与保护方面的技术条件限制和观念认识方面的不足,历代蒙古族说唱艺人演唱和表演的曲目都没有得到很好的记录和保护,留给后世的资料也寥寥无几。虽然像毛依罕大师这样的杰出艺人曾经在内蒙古人民广播电台和东四盟(哲里木盟、昭乌达盟、兴安盟、呼伦贝尔盟)广播电台录制过乌力格尔和好来宝,灌制过唱片,但是时间长久,声像资料严重受损,能亲耳聆听他们演唱的乌力格尔、好来宝已经非常不容易了。我们当年写《毛依罕研究》的时候就是费了很大的功夫才好不容易听到大师演唱的乌力格尔好来宝片段的录音,撰写相关研究内容的。而更多的学者研究民间艺人,基本上是阅读经过文字记录和加工的民间文学作品来进行分析和探讨,而不是用耳朵听民间艺人演唱的乌力格尔好来宝,用眼睛看大师拉着四胡表演的风采,用心灵感受满屋的牧民听众随着艺人的表演进入艺术世界的如痴如醉的场面,有感而发的活形态观察与研究。而真正意义上的民间文学和口头传统的研究应该是你坐在毛依罕大师的面前,听他精彩的演唱,看他生动的表演,时不时还观察一下你周围的蒙古族群众进入大师演唱的乌力格尔的故事情节,随着故事主人公的命运,跟着他们喜怒哀乐,为他们的悲惨命运惋惜和打抱不平,被他们的坚强意志感动和受鼓舞,也被毛依罕大师演唱的好来宝的语言艺术征服的如痴如醉的审美享受。而现在出版的毛依罕大师专辑在某种程度上满足了这样的迫切需要,为探讨大师好来宝艺术、乌力格尔风采的研究者们提供了难能可贵的声像资料,尤其是给更多的渴望听到大师演唱的亲切声音的广大蒙古族群众带来了审美享受的乌力格尔好来宝数字世界。

  毛依罕是名副其实的蒙古族语言大师,因此草原上一直流传着“听语言之美就听毛依罕”,仅大师演唱的一曲《铁牤牛》好来宝就足以证明此话一点也不为过。火车这一现代交通工具在不同民族中有不同称谓和不同的想象。而毛依罕大师把火车比喻成草原上强壮无比的牤牛,而且是铁牤牛,只有草原上的游牧民族才会用牤牛来比喻火车,只有毛依罕大师才会用如此优美而准确的蒙古语滔滔不绝如奔流的大江大河般赞美草原上奔驰的火车,带着如痴如醉的听众进入铁牤牛奔跑的美丽幸福的草原!

  我相信,今天的人们也会在毛依罕大师的专辑中走进半个世纪以前铁牤牛奔驰而来的内蒙古大草原,那里有大师美丽的故乡哈日毛都艾里,那里有大师演唱的传统乌力格尔《水浒》和现代革命故事《敖包上的战斗》《血仇》。毛依罕大师在半个世纪以前就是背着他亲爱的四胡从那里走出来,走向草原,走向全国,走向世界的。

  2012/12/7

  (陈岗龙,内蒙古扎鲁特旗人,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CFNEditor】

上一条: ·“神话学文库”17种书出版:论神话学的当代意义
下一条: ·[王文宝]从民间传说探寻北京城的建置
   相关链接
·[赵甜佃]非遗传承人身份认同政策及实践中的礼俗互动·[尹嘉璐]他者视角下的太原传统剪纸非遗传承人生活史分析
·[田小旭]数字时代口头传统影像志·[谭肖雄]地域、表征、破厄:后传承时代新南方民俗的“守旧立新 ”
·[宋嘉琪]坚守本真和顺时而变:传承人在非遗保护中的双重选择·[曾榆净 梁莉莉]“看见”多重行动逻辑下的女性传承人
·[艾晶]优势视角下广西女性非遗传承人发展路径研究·[周玉洁 梁莉莉]以“记”载“道”:传统手工艺类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程口述史访谈的实践与思考
·[张文艳 张启龙 乔方辉 张统夏]非遗传承人在推动民间艺术传承与创新中的作用研究·[王晓宇 潘思薇]新疆面塑艺术的传承与发展研究
·[苏明奎]运河文化遗产的生活化传承:北运河流域民间花会的历史记忆与地方实践·[陈岱娜]自我经营、性别与边界:社区语境下的非遗传承人现状探析
·[周波]从“身份认同”到“文化认同”: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制度设计的新面向·[王历]非遗实践、传承者在非遗商业化活动中的权利和义务
·[刘朝晖]谁的遗产?商业化、生活态与非遗保护的专属权困境·[郑鑫宇]遗产地社区讲解员与传承人的互动性研究
·[杨文]知识生产与制度赋权:中国非遗传承人制度的当代实践·[涂慷]大美工匠
·[孙立青]新媒体语境下少数民族非遗传承人媒介呈现的问题与对策·[何华湘]网络时代非遗传播伦理问题探析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