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民间文献寻踪

首页民俗与文化民间文献寻踪

[车锡伦]“非遗”宝卷集收进民间教派的经卷
  作者:车锡伦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4-02-11 | 点击数:8946
 


  自从当代某些地区仍在流传的民间宣卷和宝卷,以“民间曲艺”、“民间文学”的名目,被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各地文化部门便投人大量人力、物力,搜集、整理、出版各地的“宝卷集”。这些宝卷集,由于投入的资金巨大,出版的规模也越来越大,动辄上百万字。它们对各地民间宝卷遗产发掘、保护的功劳,自不待言。但由于认真的田野调查和认真的基础研究跟不上去,也出现各式各样普遍存在的问题。

  最近年轻朋友送来一部《酒泉宝卷》,收甘肃河西酒泉地区的宝卷,由甘肃文化出版社陆续出版,到2012年共出版五辑(版式统一),收卷本52部,155万余字。其中有:

  1、《香山宝卷》,收入第一輯。本卷实为先天道水法祖彭德源据《香山宝卷》故事改编的《观音济度本愿真经》,底本据木刻本。郑振铎在《佛曲叙录》中将它误作《香山宝卷》,(参见车锡伦《中国宝卷研究》,广西师大出版社,2009,第548-552页),,整理者则迳改称作《香山宝卷》。本卷现存清道光一下各地刻本、石印本近20种。

  2、《新镌韩祖成仙宝卷》,收入第二輯。二十四回本。附注原版本为“刻印本”,具体版本不详。本卷现存清末和民国年间各地刻印和石印本多种。

  3、《目連救母幽冥寶卷(傳)》,收入第三輯。卷末有附記:“大清光緒十六年歲次庚寅新春黃道上元吉日超脫九玄建康郡善信金聲王鏞處珍�”。本卷存清同治以下刻印、石印本约10种。

  4、《無生老母臨凡普度終生寶卷》,未注明底本版本。本卷和以下卷子,均收入第四辑。

  5、《何仙姑寶卷》,底本未注明。本卷存清光绪六年以下各地刻印、石印本30种,文字相同。

  6、《新刻岳山宝卷》,附注“原卷本为木刻印刷,宣统二年新刻”。这部宝卷清末民国,在北方有多种刊本。

  7、《达摩宝卷》,底本未注明。本卷现存清同治以下各地刻印、石印、铅印本约25种。

  8、《无生老母救世血书宝卷》,底本未注明。

  在其他地区出版的宝卷集中也存在这样的问题,比如中共张家港市委宣传部领衔编纂的《中国.沙上宝卷集》《中国.河阳宝卷集》等。

  这些卷本都属于清及近现代民间教派(民间宗教、秘密宗教)编写刊印的经卷、“宝卷”和通俗读物,宗教宣传品。笔者没有时间、精力一一考订它们所属的教派。作为宗教文化遗产,民间教派的宗教活动和各种“经卷”(包括宝卷和通俗读物),所体现的政治理念和行动,包含的宗教哲学和历史、文化知识,部分文学宝卷作为宗教文学的价值,等等,研究近现代民间教派的学者,想必对这些卷子更感兴趣。至于它们是否属于“民间文学”、“民间曲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则是可讨论的问题。民间文艺家有没有能力插手去研究它们,就看各位专家的“道行”。笔者在此也仅能把问题提出来。

  2014年1月9日修订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CFNEditor】

上一条: ·[刘雄伟]《千家洞木本水源》的历史真相
下一条: ·[杨杰宏]“口头传统”理论方法开辟东巴文献整理新路径
   相关链接
·[高荷红]“伊玛堪”:从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到人类代表作·[朱燕 王锋 王峥 李锦]从“non-physical ”到“ intangible ”:“两分制 ”视角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 ”术语的选择与确立
·[朱奕丰]情知所起:文化认同视角下昆曲教育与活态传承的共生研究·[周全明 王慧婷]非遗视域下滦南评剧的在地化保护与开发
·[赵宇 张晓桐 史慧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实践探索·[张宇萱]整体视角与过程转向:国内外遗产化研究综述
·[张一帆]短视频语境下表演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路径·[张思蕊]非遗视角下满族说部的传承与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研究
·[张庆全 胡燕]第七艺术视域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张巧坭]大石窝石作文化村落的整体性保护
·[姚远]基于拉帕波特仪式传播理论下的非遗传承发展路径探索·[严利]贵州苗族芦笙舞“滚山珠”的传承与保护研究
·[许逸亭]“以事象为中心”到“以人为中心”:非遗商业化不足问题的分析和对策·[谢行发 沈琪]广东三灶鹤舞非遗传承与发展研究
·[谢开来]大众文化中的咏春拳叙事研究·[温必锋 尹海鹰 沈素惠 黄玉霞 王杰]传承多彩非遗,筑梦美丽花城
·[卫才华 方洁]人本中心视野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再评估·[王娜]威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情况调研报告
·[王晨]民间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研究·[唐璐璐]饮食成为非遗:意义建构、批量生产与隐匿的商业化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