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研究论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研究论文

[周裕琼]伤城记*
——深圳学童绑架案引发的流言、谣言和都市传说
  作者:周裕琼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1-01-15 | 点击数:11544
 

  五、流言

  根据文献综述,我们把流言界定为在小群体内通过口耳相传的方式散播的关于个人的闲言碎语。在学童绑架案中,流言是在案发学校的学生和家长中流传的各种与被绑学生及其家庭私事有关的说法。4起绑架案发生在深圳的2个区(南山区和福田区)的3所学校,我们在各区选择了一所学校调查流言发生发展的过程。

  采访显示,2009年11月17日发生的园岭撕票案因破案迅速(次日告破),并未在该校学生和家长中引发大规模流言潮。正如一位家长告诉我们:“开始到处传说孩子被绑架了,结果被撕票了,后来老师说有那么回事以后家长就不说了。”悲剧已经发生,再对受害者说三道四显然有悖情理和道德。

  2009年10月20日发生南外撕票案,因破案时间相对较长,处于焦灼忧虑状态中的南外师生、家长以及周边群众对案件的疑点和隐情议论纷纷,各种流言应运而生。根据采访资料,我们绘制了一张流言扩散图谱(图2)。在案件发生的当天下午,小易同桌向班主任反映小易没有来上学,再经班主任联系到小易家长,家长又协同警方来到学校旁边便利店查看录像,小易失踪的消息由校内传向校外。第二天,南外附近张贴的寻人启事成为校门口等着接孩子的家长们的议论焦点,小易的同班同学和便利店员工都成为他们打探消息的对象。随着时间的推移,未能获得更多消息的学生和家长们开始猜测小易的行踪,流言在潮起潮落中逐渐逼近残酷的真相。采访中,一位小易同班同学的妈妈回忆,“当天孩子就把小易失踪的消息告诉了我,当时我并不觉得很严重,而当听说小易三四天还没有回来的时候,我开始觉得事情变得严重起来,认为小易很有可能是被绑架了。”这基本上概括了大部分南外学生和家长的心路历程:最开始大家以为他只是生病了,走丢了,但寻人启事否认了小易生病的说法,而作为一个六年级的孩子,走丢的可能性也很小;接着就有了打游戏,出走未归的猜测,然而小易平日的表现又让“问题少年”的猜测站不住脚;此时,大家联想起6月份发生的小曹绑架案,不约而同做好了最糟糕的预期:小易被绑架了。围绕小易去向所产生的种种流言,是南外学生和家长寻求群体共识的产物,其中也体现了家长对孩子的权力控制。在我们的采访中,孩子们最初多认为小易是“生病了”、“走丢了”,而家长们则更容易联想到是“打游戏”、“离家出走”。前两种去向值得原谅,而后两种去向理应惩戒。通过对流言内容的修订,家长们借小易失踪一事提醒自己的孩子不可背离常规。而“绑架说”的出现则促使南外的学生和家长同仇敌忾,面对来自外界的威胁。

  小易失踪的第二个星期,“绑架说”基本得到确认。亲自接送孩子上学和放学的家长越来越多,而在校门口等待的时间里自然会互相聊天。在任何社交场合,个人隐私都是最畅销的信息。正在全力寻找孩子而无暇他顾的小易亲友没有想到,他们的私生活正引发热议。从小易父母的工作到座驾再到房产,甚至夫妻感情都成为大家的谈资。这些猜测的出发点或许并无恶意(从小易家庭背景去推测绑架案发生的原因),但流言在口耳相传过程中被不断歪曲{29},小易及其家庭不但得不到应有的同情,反而被异化成“他者”——“有钱人”、“特权阶级”、“住别墅的人”、“开宾利 / 保时捷的人”、“穿名牌的人”{30}——被抛出群体之外。除了关注小易为何被绑架,流言还对小易如何被绑架进行了细节假想。由于对绑匪的真实面目一无所知,流言聚焦在“白色的车”、“保姆”这些具体对象上,从中也折射出大众对现代文明的恐惧和对外来人员的猜忌。

  半个月内,南外学生和家长群体中先后涌现了两波流言,以小易最亲密的社会关系为核心,通过链式传播(同学—老师—家长 / 同学—学生—家长 / 同学—家长—家长)和群体讨论(家长在校门口接送孩子时的闲谈)向网络周边迅速扩散。两波流言的内容主要针对个人(小易、小易的家庭和保姆),而功能则在于维护群体。前一波流言关注小易的去向(What:发生了什么事?),后一波流言关注绑架发生的原因和过程(Why & How)。前一波流言通过强调规范建立群体认同,后一波流言通过排他策略实现群体防御。

  由于官方和小易亲友保持沉默,校方成为学生和家长群体所能接触到的唯一权威信息源。小易失踪后,校方全力寻找孩子。据便利店员工回忆,第二天,老师们在附近张贴寻人启事。外教Anna{31}也告诉我们:“发现孩子走丢后,老师们都非常伤心,学校连续三个星期每周末开会,在星期六把所有老师都召集起来贴告示,或者开车去寻找小孩。”同时,他们还加强了对学生以及家长的安全教育。据我们采访的学生回忆:“老师告诉我们那个小孩为了去买零食,他本来可以晚点走的(就不会被绑架了)……(歹徒说自己)来修车问说小朋友可不可以帮我看一下这个车,之后那个六年级的哥哥相信了,他就过去,那个人一把就把他拉上去了,到了后来他被撕票了。老师就这样跟我们说……然后强调我们的安全意识。”而且在安全教育中,校方(以及校方请来的在公安部门工作的家长)对比南外两起绑架案的不同结果,向学生强调,遭遇绑架后不要“大哭大闹”。采访中,学生告诉我们:“(小曹)他让自己保持冷静……然后他就要求歹徒给他书看,从书中启迪知识;而另一个孩子(小易)就不吃盒饭,不吃他们任何东西,歹徒心也慌了肯定就要杀人了灭口了。”我们看到,在老师的描述中,外面的世界是令人恐惧的,而违反常规的行为(买零食、不吃饭)则可能造成不可挽回的惨剧。这样的信息很容易诱导学生和家长将绑架案归因于个人而不是社会,这与私底下流传的各种猜测不谋而合,势必使流言越传越玄。

  直到“小易被撕票”消息传出,而且其他学校又传绑架案,人们关注的焦点才从个人悲剧转向公共安全,流言升级为谣言,在社会层面掀起波澜。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8 |

  文章来源:开放时代 2010年第12期
【本文责编:CFNEditor】

上一条: ·[陈金文]中越“望夫”型传说之比较
下一条: ·[许钢伟 杨树喆]“民俗”── 一个处于历史过程阐释中的概念
   相关链接
·[陈冠豪]当代显性鬼传说“影子记忆”的“箭垛”组合现象·[李佳南]都市传说:广州城市变迁的缩影
·民间叙事研究经典系列讲座 | 李扬教授讲授“国际视野中的都市传说”·[周巍]古代传说向都市传说的演进路径
·[王云聪]朋友圈疫情谣言的个人叙事性·[祝鹏程]谣言认知的主观维度:新冠肺炎疫情中的观察与反思
·[美]布鲁范德:《都市传说百科全书(增补版)》·[程鹏]“烟花爆竹除疫”:传统民俗的发展困境与疫情防控下的民俗学反思
·[周争艳]论谣言中否定性箭垛人物的层累与建构·[肖涛]谣言与灾难记忆的建构
·[陈冠豪]中国当代鬼传说之核心母题及分类方法·[陈冠豪]论中国当代鬼传说之情节结构
·[海力波]从《庐江民》看唐代志怪中的祆教仪式·[刘文江]记忆、展望、重复与认知:谣言“叙事家族”的心理机制研究
·[陈冠豪]中国当代鬼传说之概念指涉·[王东杰]"讲故事"与传统中国社会的群体恐惧
·[李扬]布鲁范德都市传说搜集与研究述评·[美]扬·哈罗德·布鲁范德:《消失的搭车客:美国都市传说及其意义》
·[马星宇]校园“惊魂”:校园恐怖传说探析·[魏泉]裂变中的传承:上海都市传说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