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研究论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研究论文

[周裕琼]伤城记*
——深圳学童绑架案引发的流言、谣言和都市传说
  作者:周裕琼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1-01-15 | 点击数:11547
 

  青年学人蔡静通过全景式研究揭示出“阴影中的社会传播”对转型中国的特殊意义。{13}笔者考察了过去10年间的艾滋谣言{14}、抵制家乐福事件中的新媒体谣言{15}、杭州飙车案中的胡斌“替身”谣言的产生、传播与影响的全过程{16},结果显示,谣言正成为中国民众获得社会认知(如艾滋谣言)、进行社会动员(如家乐福谣言)和表达社会诉求(如胡斌“替身”谣言)的“工具性说法”{17}。如果说,在中国传统的熟人社会,“张家长李家短”的流言是非正式话语空间(informal discourse)的主导声音,那么,随着媒介信息技术的进步和转型期社会矛盾的加剧,借助新媒体(互联网和手机短信)在素不相识的民众中大范围传播的关乎社会重大事件或重要问题的谣言正成为非正式话语空间向正式话语空间挑战的筹码。而且,一系列迹象表明,谣言这种“弱者的武器”{18}对于当代中国来说是一把“双刃剑”,它在扰乱社会秩序的同时又创造了重构社会公平的契机;它在瓦解社会信任的同时又提供了重建社会和谐的可能。

  流言和谣言的区别主要在于社会场域的不同(群体层面VS社会层面),而都市传说(urban legend)与它们的最大区别在于叙事风格。流言和谣言传达信息,而都市传说讲述故事;流言和谣言可以迅速生成与传播,而都市传说则需要较长时间的凝结与沉淀。都市传说中“urban”一词亦可用“modern”和“contemporary”替代。作为社会现代化进程的产物,都市传说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吸引了西方学者的关注,而中国学术界对它的研究才刚刚起步。{19}

  美国学者Brunvand在1981年的著作中解读了在美国各城市流传的众多故事,指出原始 / 传统社会的传说、神话和民间故事形式在现代都市生活中衍生出具有文化传承价值的都市传说。{20}后继学者的研究表明,都市传说一般扎根于令人恐惧的刑事案件(比如割肾故事{21})或寓教于乐的小笑话(比如生日偷情故事{22}),体现出都市人对现代化文明(比如工业化、高科技)的反思以及对传统道德规范(比如家庭伦理)的坚持。都市传说围绕着现代生活的各个方面来讲述故事,借以警诫听众、弘扬道德和传递文化。{23}正如好的民间故事可以流传千古一样,都市传说也往往需要经历长时间的辗转变迁才能逐渐凸显其真实意义。在这方面,法国学者勒莫对半个世纪以来“可口可乐瓶中喝到异物”的都市传说所做的分析极富洞见。{24}勒莫(Reumaux Francoise)透过可口可乐瓶中油漆、混泥土和安全别针等在内的一系列异物看到了以清教主义立国的美国人对工业化的恐惧和宗教信仰的焦虑。在中国,过去十几年间不断演变流传的各类艾滋(艾滋病、艾滋西瓜、艾滋针、艾滋牙签、艾滋烧烤等)谣言已经具有都市传说的基本形态,从中我们可以窥探到社会转型期的中国民众对医疗卫生、城乡差异、社会治安和食品安全的担忧。{25}

  尽管流言、谣言和都市传说具有“非官方性”的“畸形舆论”这一共同特征,但它们在本质、内容、发生语境、传播形式与功能上存在诸多区别(如表1所示)。一言以蔽之,流言关注微观的群体互动,谣言关注中观的集体行为,而城市传奇则关注宏观的文化传承。

  四、研究架构

  现有文献已充分说明了流言、谣言和都市传说之间的区别以及各自特征。然而,迄今为止,鲜有学者考察三者之间的关联。任何一个社会事件,都可以从微观、中观和宏观层面予以考察,考察的层面越多,就越有可能避免盲人摸象的局限。2009年在深圳发生的学童绑架案因关乎特定群体的切身利益、普通大众的社会安全和移民城市的道德文化,引发了流言、谣言和都市传说这三种畸形舆论形态,涉及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层面,具有很强的学术研究价值。

  研究将以深圳学童绑架案为分析对象,对流言、谣言和都市传说三个概念进行打通与整合,分别考察流言在微观的群体层面的传播与影响、谣言在中观的社会层面的传播与影响以及都市传说在宏观的文化层面的传播与影响,并在此基础上考察三者之间的演变过程。

  与多元的研究视角相配合,我们交叉使用了多种研究方法:

  第一,深入访谈,主要用于流言和谣言研究。2009年12月,我们在事发学校深圳南山外国语学校文华部和园岭小学对家长和小学生进行了随机采访,追溯流言的不同版本与路径;同时我们对学童绑架案讨论最为热烈的深圳门户网站房地产信息网(以下简称“房网”)的相关版主进行深入访谈,了解网络舆论(尤其是谣言)的总体趋势,并采访了2位重要网友。{27}

  第二,内容分析,主要用于谣言研究。我们收集了房网、爱卡网、奥一网和天涯这四个网站的论坛有关深圳学童绑架案的帖子,根据内容进行了分类,并结合帖子的回帖数、发帖时间等做出深入的分析,从而把握绑架案引发的谣言在互联网上的传播规律。

  第三,文本分析,主要用于谣言和都市传说研究。我们对房网论坛上的代表性帖子进行文本解读,探究绑架案引发的网络谣言背后的社会诉求。而在绑架案尘埃落定之后,我们又对其在媒体和网络上的余波进行文本解构,从而揭示出都市传说背后的文化意义。

  第四,问卷调查,旨在流言、谣言和都市传说之间建立联系,并由点及面,展现学童绑架案在深圳市范围内的辐射与影响。2010年3月,我们在深圳南山、福田、龙岗、宝安、罗湖5区10所小学{28},针对一至六年级的学生家长展开调查,共派发问卷227份,回收有效问卷215份。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8 |

  文章来源:开放时代 2010年第12期
【本文责编:CFNEditor】

上一条: ·[陈金文]中越“望夫”型传说之比较
下一条: ·[许钢伟 杨树喆]“民俗”── 一个处于历史过程阐释中的概念
   相关链接
·[陈冠豪]当代显性鬼传说“影子记忆”的“箭垛”组合现象·[李佳南]都市传说:广州城市变迁的缩影
·民间叙事研究经典系列讲座 | 李扬教授讲授“国际视野中的都市传说”·[周巍]古代传说向都市传说的演进路径
·[王云聪]朋友圈疫情谣言的个人叙事性·[祝鹏程]谣言认知的主观维度:新冠肺炎疫情中的观察与反思
·[美]布鲁范德:《都市传说百科全书(增补版)》·[程鹏]“烟花爆竹除疫”:传统民俗的发展困境与疫情防控下的民俗学反思
·[周争艳]论谣言中否定性箭垛人物的层累与建构·[肖涛]谣言与灾难记忆的建构
·[陈冠豪]中国当代鬼传说之核心母题及分类方法·[陈冠豪]论中国当代鬼传说之情节结构
·[海力波]从《庐江民》看唐代志怪中的祆教仪式·[刘文江]记忆、展望、重复与认知:谣言“叙事家族”的心理机制研究
·[陈冠豪]中国当代鬼传说之概念指涉·[王东杰]"讲故事"与传统中国社会的群体恐惧
·[李扬]布鲁范德都市传说搜集与研究述评·[美]扬·哈罗德·布鲁范德:《消失的搭车客:美国都市传说及其意义》
·[马星宇]校园“惊魂”:校园恐怖传说探析·[魏泉]裂变中的传承:上海都市传说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