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什么是民俗
生产劳动民俗
日常生活民俗
社会组织民俗
岁时节日民俗
人生礼仪
游艺民俗
民间观念
民间文学
   什么是民俗学
中国民俗学
历史民俗学
理论民俗学
应用民俗学
民俗语言学
艺术民俗学
   关键词与术语
   观风问俗
   民俗图说
   China in Focus

民俗图说

首页民俗与民俗学民俗图说

马文化由“政治”到“审美”的流变
——搜狐·文化重磅之“马上华夏,风雅中国”
  作者:搜狐文化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4-02-03 | 点击数:13540
 

  【导读】中国人对马,似乎总有着对其他动物不一样的情感。早在远古, 马就作为佐神之物存在。随着马与人类生活、军事等社会实践的密切相联, 人们爱马的意识向着神化马的趋向发展。马所洋溢的类似龙那样意气风发蓬勃询上的阳刚之气,有效地弥补了古人对龙企盼的缺憾,马遂成了龙在现实感知领域中的替代物。而当社会中文学创作发展途中,马的形象又给文人骚客无穷的灵感,从先秦到清代,无数诗篇中留下了“马”矫健的身姿;而在文学之外,马的形象也跃然“纸下”奔入“寻常百姓家”,马形器物逐渐成为王公贵族以及文人雅士家中常见的摆件,而在后世出土的众多文物中,马形雕塑也比比皆是。从帝王传说到寻常人家,从政治到审美,马的形象在文化领域经历了历史诸多变迁……

  龙马图腾喻王权——马是龙的替代品

  古人认为马有预示天意的本领, 早在远古, 马就作为佐神之物存在了。在传说中马有佐神的功用, 一方面人们认为马是神圣、聪明的动物,具有神性, 并崇拜马神; 另一方面, 随着马与人类生产、生活、军事等社会实践的密切相联, 马的重要性越来越被人们发现, 人们爱马、好马的意识向着神化马的趋向发展, 并出现拜马神的活动。周朝起就有以四时祭马祖的仪式, 古人由原始的祖先崇拜推及到马神, 将祖先崇拜与动物崇拜相融合, 马逐渐有了神性化的趋向。后来人们在马的形象中找到想象中龙的形象,《吕氏春秋-本味》曰:“马之美者, 青龙之匹, 遗风之乘。”人们觉得对马这种既作用巨大又通灵性的爱畜, 惟有用天上的神龙与之媲美。

  “龙”在古人心目中素来是天上飞升之物,其具有驾云布雨、控制水域的神功。但对多数文人说,龙毕竟是远离日常生活的想象之物。古人龙祟拜的执着,重要原因之一是其在习见习感的马身上发生并不断重温一种认同效应。马文化与龙文化相结合产生了龙马形象, 后世就有“飞而在天则为龙, 行而在地则为马”之说,龙与马的结合更增加了马的神秘性, 马逐渐从一般的佐神之物上升到神的地位。在古代天人感应理论中, 古人认为人有德天会给予回应, 天驹神马往往作为神使,代表神向人间预示福瑞,“伏羲氏有天下,龙马负图出于河”(《礼记-礼运》)。

  马在古人眼里就成为神的化身,是能接受天意与人德感应的,是能昭示人间吉凶的神化之物, 在世界观里已经把龙马等同于纯阳的乾,它是刚健、明亮、热烈、升腾的代名词。《易经》中干脆说“乾为马”,它象征着君主,神灵,威严,活力,健康,忠诚等等含义,它几乎成了所有优秀品格精神的代表。

  在古代,作为图腾的象征,东部“华夷”的图腾为“凤鸟”,而在西部“诸夏”族则以“龙马”为图腾。传说,龙、马均为鲧之化身,而鲧的祖父为黄帝,古谚“黄帝四面”, 即“黄帝神形,四种面目”,就是黄帝后裔顶礼膜拜的四种图腾:龙、马、熊、龟。所以,这“龙马共体”的神形,就是黄帝一族尊崇的图腾,谓之“龙翼而马身,黄帝乘之而仙”。因此,马所洋溢的类似龙那样意气风发蓬勃询上的阳刚之气,有效地弥补了古人对龙企盼的缺憾,马遂成了龙在现实感知领域中的替代物,而“龙马精神”就是其二者印证最恰切的写照。中华民族一直自诩“龙的传人”,素以“龙马精神”体现中国人的泱泱气节。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搜狐·文化重磅274期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传统苗族技艺面临失传
下一条: ·围观中国古文物中的马
   相关链接
·[王媖娴 常秩豪]民间信仰与乡土社会的纠纷调解·[苏彤源昊]马仙信仰传说史料文本丛考
·[彭相炫]从“制造非遗”到“非遗制造”:大方漆器的社会交往关系·[潘超青]“猴马”形象组合的民俗渊源与艺术转换
·[马晓飞]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传统舞蹈的当代文化价值探析·[马小壹]关于四川省宜宾市珙县僰人悬棺的田野调查报告
·[马骁]从乡村到城镇:民间信仰的时空转变·[马千里]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学校教育的国际理念与中国实践
·[马启俊]六安红色对联文化及其时代价值·[马梦莹]广东地母信仰初步调查
·[马路]集体化时代徽州山村生产队劳动力投入的性别差异·[马丽莎]东乡族口头歌谣的演说场域分类研究
·[马兰]城市化背景下文化空间对“地方”的再造问题·[李雁超]伦理枷锁与自由意志:中日马头娘传说比较研究
·[冯莉]论埃内斯托·德·马蒂诺的民俗观·[陈学貌 马洛丹]俄罗斯民间动物故事的空间叙事研究
·[常国毅 马知遥]数字时代非遗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审思·[阿都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下的蒙古族“风马”渊源之探
·[马盛德]《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十讲》·[陶立璠]忆民间文艺学家马学良先生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