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访谈·笔谈·座谈

首页民俗学文库访谈·笔谈·座谈

傅璇琮、程毅中谈五六十年代的古籍整理与出版
  作者:郑诗亮 沈奕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4-01-19 | 点击数:6616
 

  经手的书稿中,有哪些让您印象深刻的?

  程毅中:逯钦立先生的《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是特别值得一说的。1959年3月的时候,中华书局得知逯先生有本《古诗纪补正》,当时他已经把其中《全汉诗》部分交给中华书局上海编辑部,准备出单行本。他的好几位同学、同事,像任继愈先生、张政烺先生都很推重他,就向他约了这本书。1962年11月逯先生和中华签下稿约,1964年1月开始,他陆续把书稿寄了过来。我们读了之后,觉得很好,但还是有些问题。那时以阶级斗争为纲,对帝王将相是格外敏感的,但逯先生总是把皇帝的诗放前头,我们建议他按年代排。还有版本的问题,他原来以《古诗纪》作底本,拿其他集子校勘,我们感到有些诗是《古诗纪》不能覆盖的,建议干脆重新来,把《古诗纪》作为一种材料。此外,还提了其他一些比较具体的校勘意见,逯先生很高兴地根据我们的意见反复修订。“文革”爆发后,稿子根本无法付印,只能留在中华书局,算是替逯先生保管,如果留在他自己手里,能不能保存,是很难说的。“文革”中期我从“五七干校”回来,他来信说要拿回去修改,改好再拿来,我又提了些意见和他商量,可是他心脏病突发去世了,此书顿时成了遗稿,有些问题也无从改起了。

  到了1975年,邓小平有一段时间主持国务院工作,抓生产,中华书局的业务那时由熊国祯先生负责,他说咱们也出点书吧,逯先生人去世了,稿子还是可以出的。我受熊先生委托去长春找了逯先生家属商量。当时有两个问题需要解决:一是有些问题因他去世不能修改,我们建议请他的同学同事帮他修改,二是逯先生家属希望有稿费,“文革”中稿费是作为资产阶级法权被废除的。到粉碎“四人帮”以后,这书的出版终于可以落实了。因为我负责文学编辑室的行政工作,稿子交给许逸民先生全面负责,做了点小的修改、整理,书名改为《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就出版了。我们中华的出版工作是先抓总集,《全唐诗》《全宋词》《全汉三国南北朝诗》这类是排印的,还没有校勘记,逯先生这本书是做得比较好的,有详细的校勘记。

  “文革”时期的古籍出版,大概是什么情况,您能介绍一下吗?

  程毅中:“文革”之前,每一年都有各出版社推出不同种类的古籍;“文革”开始后,古籍出版就陷入了停顿状态。古籍出版受政治的影响还是不小的。这方面的情况,可以翻翻《古籍整理图书目录1949-1991》。 1959年“反右倾”运动以后,到了1960年,全国出版的古籍就只剩七十六种了,1961年是六十七种,1962年一百三十四种,1963年一百三十七种,又多了起来。这几年都还不错,到1964年又不行了,“帝王将相,才子佳人”挨批,很多书不敢出,一下子少了很多。1964年就只有四十八种,到了1966年只有七种。我们中华的重点图书是《文苑英华》,1966年还是出了,但是实际上没有卖出多少。《全宋词》1966年就排好印出来了,没发行,“文革”以后才发行。1966年5月份“文革”开始,一直到1971年,除了一部《周书》,就出了一本章士钊的《柳文指要》。1971年因为毛泽东的意思,要抓二十四史,一部分专家又被借调到了中华书局。如张政烺、王仲荦、王钟瀚、启功等先生,由顾颉刚先生总其成。历史编辑室的几个人就是这样从“五七干校”回来的,赵守俨先生当时就负责二十四史的整理工作。文学和哲学编辑室因为无事可做,有些人员就还在干校劳动。

  《柳文指要》第一次拿来的时候,我们发现了一些问题。章士钊曾被鲁迅骂过,在我们心目中是老右派,他的稿子是要特别警惕的,但毛泽东又和他是好朋友。这就比较难办。第一次稿子是我的同事看的,提了点问题,向领导汇报。康生作了批示,大意是现在纸张很紧张,这本书又有想翻案的内容,不给他出。于是稿子被我们退了回去。后来章士钊送去给毛泽东看。毛看了上半部,说很好,还要看下半部。毛还写信给康生。康生一看连毛泽东都点头说好,书也就让出了。稿子再拿来的时候,已经是1966年了,这次是我看的。章士钊的稿子,是一个字都不能动的,书里有不少乱联系反修的内容。当然,技术性的问题也不是没有,但我们心里都清楚这是上头交下来的任务,也不敢轻易发。最后还是打了报告。文化部副部长石西民知道毛泽东支持此书出版,就批准了。批下来,我们就排校,等排校工作都做好了,已经到了1966年5月,“文革”开始,中华书局的造反派把总编辑都打倒了,《柳文指要》的出版自然也就搁置了。清样搁下以后,章士钊拿回去,又作了一些修改,“文革”期间红卫兵上他家抄家,他还拿出毛泽东的信当护身符,把红卫兵挡在了门外。到了1971年,周总理说这书要给章老出,因为毛主席肯定他。那时我还在在“五七干校”。章士钊知道稿子是我们文学组组长徐调孚从杨东莼那里拿的,就指名要徐调孚给他做责任编辑,徐先生已经退休了,本来家都搬走了,这下子就给硬留在了北京。徐先生的夫人当时已经去世,儿子在四川,他一个人留了下来。1973年我从干校回来,出了几本中央交办的书。到了1974年,全国出版的古籍增加到了二十二种,1975年涨到了二十九种。古籍出版进一步的繁荣,要等到“文革”以后了。

  当时古籍整理的人才是怎么培养的?您接触的哪些专家让您留下了深刻印象?

  程毅中:五十年代末,为点校整理二十四史,不少学者被调到了中华书局。比如,杨伯峻先生是特别从兰州大学调来的,宋云彬先生是从杭州调来的,傅振伦先生则是从中国历史博物馆调来的。有一位老先生叫孙人和,他也是老专家,起先在中央文史研究馆,然后再到中华书局,主要是做顾问。北京大学的古典文献专业1958、1959年开始招生,五年制,1964、1965、66年毕业,我们的主力都是那三届毕业生,中华搞二十四史大部分都是这些人。那时在那些专家老先生的带领下做了不少工作,学到了不少知识,成了中华书局的骨干力量。

  那那时候周振甫先生是青年出版社的编辑,因为开明书店合并到青年出版社,我们要把他调过来,那边不放。徐调孚先生和他关系很好,他们是同乡,他就和青年出版社商量,帮中华看稿子。一直到文化大革命抓二十四史,把他调来做校点工作,就留在中华了,文革以后就明确调了过来。他在开明书店的时候就是钱锺书先生的责任编辑,到了中华继续负责看钱先生的书稿。周先生对青年热心指导,是我们编辑的楷模。

  王仲闻先生也让我印象深刻。我的同事沈玉成先生写过纪念他的文章,说他之于王国维是“唐临晋帖,元翻宋本”。沈先生单身,王先生就住中华书局,两人晚上经常聊天,比较熟悉。王先生是中华书局文学编辑室的编外人员,开头一个月给他六十块,后来提到八十块。别人一直当他右派,他自己也这么以为。但人民文学出版社的弥松颐先生告诉我,他去公安局查过档案,档案里并没有王先生是右派的记载。■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东方早报 2014-01-19 09:09
【本文责编:CFNEditor】

上一条: ·施立学:探寻满语背后的文化圭璧
下一条: ·巴莫曲布嫫:文化保护重在提升意识
   相关链接
·[任博德]“无用”的人文学是怎样改变世界的·法国学者:200年法国汉学延续重文献学的传统
·[李铁晓]说唱版《清明上河图》:明代乐王陈铎和他的《滑稽余韵》·[杜再江]黔西北彝族钞本亟待抢救
·纸寿千年“良医”稀缺 山西古籍亟待修复·悠悠汉籍路 熠熠汉文圈
·[李晓菊]历史文献学的学科地位·[傅谨]中国对于日本的意义
·中国整理散藏海外少数民族文献存在三问题·数字资料能长久保存吗?
·[刘晓峰]《古典的草根》序·[韩格平]《两汉全书》:编纂大型断代文献集成的尝试
·[苗怀明]戏曲文献学刍议·古籍整理出版要以规划为坐标
·多彩云南 绚丽文化·古籍整理,为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建档
·[李德龙]论日本学者对敦煌古藏文禅宗文献的研究·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古籍保护工作的意见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