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秦腔的艺人、剧目、剧团
戏曲的表演需要艺人,艺人需要按剧目要求来演,表演不是一个人能够完成的,它需要一个集体协调合作才能完成。那么,秦腔这种戏曲艺术,它的艺人、剧目和剧团的研究现状又如何呢?
1、秦腔艺人
关于秦腔艺人的研究目前来看并不是很多,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
(1)艺术世家。杨居礼的《痴迷秦腔的艺术世家》一文研究的天山脚下一个两辈人在同一剧团的秦腔世家出现的比较早。通过对和强与熊月玲家庭两代人痴迷秦腔事业,和秦腔结下不解之缘说起,谈到他们作为戏曲艺术工作者的敬业奉献精神,尤其是对作为老一辈以老带新、扶掖后辈给予很高评价。[20]
(2)知名艺人。卢巍的《怎一个“爱”字了得——戏痴李小锋印象》中,从成功背后不为人知的故事来研究李小锋,从成长经历和心路历程来研究其内心世界以及对秦腔表演造成的影响,深刻剖析了其对真善美的执着追求。[21]张世忠的《放不下的依然是秦腔》一文中分别介绍了李正敏、杨凤兰、刘毓中、任哲中、端正恭、肖若兰、郭明霞等几位秦腔界已故前辈一生的气节风骨,他们为秦腔的发展与传承贡献良多,令人钦佩。[22]
2、秦腔剧目
秦腔剧目繁多,研究起来需要投入大量时间。王志直的《秦腔剧目源流谭》比较全面、细致的研究了这个问题,该文献中比较系统的研究了秦腔剧目起源于何时,最早的剧本是什么的问题。从历史纵向来研究秦腔剧目的发展演变、创作过程和方法;从题材横向来研究秦腔剧目的创新与扩展。同时重点总结和研究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秦腔剧目方面所取得的重大创新和成果,学术价值较高。[23]
在王东明的学术论文《浅论秦腔剧目》中,对秦腔传统剧目进行了研究和探索,提出了作者本人研究易俗社秦腔新编剧目的心得体会,并对其进行了概括、总结和评价,在研究现代戏方面也有新的观点,值得玩味。[24]
在一鸣《剧本——秦腔发展的根本》文中,作者从实际出发,探究戏曲的兴衰存亡原因,结合秦腔自身特点,从剧本创作的角度提出了剧本是秦腔发展的根本。对戏曲创作和改革有一定参考意义。[25]
根据焦文彬先生的研究,按戏剧故事发生的历史年代,开列出秦腔传统剧目1000多本(实例不足1000,其中尚有同剧异名者并列,本戏与折戏并列的情况),然而先生仍然认定五路秦腔剧目总数当在5000以上。这一研究意义重大。现将焦先生提出的剧目附于文后。
3、秦腔剧团
对于秦腔剧团的研究,笔者找到的资料比较有限。在这里只对易俗社和新盛班研究情况进行简单介绍。何桑在其《易俗社戏剧文化品牌的价值认知》文中第一次提出了易俗社的显性和隐性文化价值,研究并总结出易俗社文化魅力形成品牌而带来的市场效益,对于人们重新发现和认识易俗社有了一个新的角度和视野,通过对易俗社品牌的价格内涵、情感内涵、不可再生性、亟待保护等几个方面予以研究,为秦腔剧团发展指明方向。[26]
薛钉钉的《古调独弹——论〈易俗社秦腔剧本选〉》文中,通过研究《易俗社秦腔剧本选》,对易俗社所编戏曲进行总结和归纳,对于研究易俗社历史具有重大意义。[27]
振易、卓慧的《易俗社唱腔创新例谈》一文,通过对易俗社10个唱腔创新案例的研究,以资今天戏曲改革和创新。[28]
陈丽霞、王生耀的《秦腔新盛班的沉浮兴衰考略——1890至1949》一文,通过对秦腔班社——兴盛班形成和传入新疆历史、兴衰变迁、发展特色的研究,对于研究秦腔近代发展史具有一定学术价值。[29]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文章来源:光明网 2012-08-30 【本文责编:思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