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研究综述

首页民俗学文库研究综述

[赵懂]20世纪中期以来国内秦腔研究文献综述
  作者:赵懂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4-01-19 | 点击数:15628
 

  四、秦腔的艺人、剧目、剧团

  戏曲的表演需要艺人,艺人需要按剧目要求来演,表演不是一个人能够完成的,它需要一个集体协调合作才能完成。那么,秦腔这种戏曲艺术,它的艺人、剧目和剧团的研究现状又如何呢?

  1、秦腔艺人

  关于秦腔艺人的研究目前来看并不是很多,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

  (1)艺术世家。杨居礼的《痴迷秦腔的艺术世家》一文研究的天山脚下一个两辈人在同一剧团的秦腔世家出现的比较早。通过对和强与熊月玲家庭两代人痴迷秦腔事业,和秦腔结下不解之缘说起,谈到他们作为戏曲艺术工作者的敬业奉献精神,尤其是对作为老一辈以老带新、扶掖后辈给予很高评价。[20]

  (2)知名艺人。卢巍的《怎一个“爱”字了得——戏痴李小锋印象》中,从成功背后不为人知的故事来研究李小锋,从成长经历和心路历程来研究其内心世界以及对秦腔表演造成的影响,深刻剖析了其对真善美的执着追求。[21]张世忠的《放不下的依然是秦腔》一文中分别介绍了李正敏、杨凤兰、刘毓中、任哲中、端正恭、肖若兰、郭明霞等几位秦腔界已故前辈一生的气节风骨,他们为秦腔的发展与传承贡献良多,令人钦佩。[22]

  2、秦腔剧目

  秦腔剧目繁多,研究起来需要投入大量时间。王志直的《秦腔剧目源流谭》比较全面、细致的研究了这个问题,该文献中比较系统的研究了秦腔剧目起源于何时,最早的剧本是什么的问题。从历史纵向来研究秦腔剧目的发展演变、创作过程和方法;从题材横向来研究秦腔剧目的创新与扩展。同时重点总结和研究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秦腔剧目方面所取得的重大创新和成果,学术价值较高。[23]

  在王东明的学术论文《浅论秦腔剧目》中,对秦腔传统剧目进行了研究和探索,提出了作者本人研究易俗社秦腔新编剧目的心得体会,并对其进行了概括、总结和评价,在研究现代戏方面也有新的观点,值得玩味。[24]

  在一鸣《剧本——秦腔发展的根本》文中,作者从实际出发,探究戏曲的兴衰存亡原因,结合秦腔自身特点,从剧本创作的角度提出了剧本是秦腔发展的根本。对戏曲创作和改革有一定参考意义。[25]

  根据焦文彬先生的研究,按戏剧故事发生的历史年代,开列出秦腔传统剧目1000多本(实例不足1000,其中尚有同剧异名者并列,本戏与折戏并列的情况),然而先生仍然认定五路秦腔剧目总数当在5000以上。这一研究意义重大。现将焦先生提出的剧目附于文后。

  3、秦腔剧团

  对于秦腔剧团的研究,笔者找到的资料比较有限。在这里只对易俗社和新盛班研究情况进行简单介绍。何桑在其《易俗社戏剧文化品牌的价值认知》文中第一次提出了易俗社的显性和隐性文化价值,研究并总结出易俗社文化魅力形成品牌而带来的市场效益,对于人们重新发现和认识易俗社有了一个新的角度和视野,通过对易俗社品牌的价格内涵、情感内涵、不可再生性、亟待保护等几个方面予以研究,为秦腔剧团发展指明方向。[26]

  薛钉钉的《古调独弹——论〈易俗社秦腔剧本选〉》文中,通过研究《易俗社秦腔剧本选》,对易俗社所编戏曲进行总结和归纳,对于研究易俗社历史具有重大意义。[27]

  振易、卓慧的《易俗社唱腔创新例谈》一文,通过对易俗社10个唱腔创新案例的研究,以资今天戏曲改革和创新。[28]

  陈丽霞、王生耀的《秦腔新盛班的沉浮兴衰考略——1890至1949》一文,通过对秦腔班社——兴盛班形成和传入新疆历史、兴衰变迁、发展特色的研究,对于研究秦腔近代发展史具有一定学术价值。[29]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文章来源:光明网 2012-08-30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多学科视角下的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
下一条: ·[李占鹏 窦开虎]20世纪发现戏曲文献的价值蕴蓄
   相关链接
·[张宇萱]整体视角与过程转向:国内外遗产化研究综述·[李森 袁玉梅]中国西北地区人神之间的非常对话
·[毛巧晖]多元喧嚣与20世纪80年代民间文学的转向·[高健]20世纪上半叶中国南方史诗研究述评
·[邱婧]20世纪50年代西南少数民族民间文学作品的改编与重构·[梁珊珊]搜集整理与文艺创作的融合:对20世纪80年代《徐文长的故事》文集的考察
·[卫才华 叶蕾]20世纪太行山曲艺宣传队的组织管理与文艺实践·[袁瑾]20世纪50年代以来农村文化政策的演变
·[姚小凡]基于高被引视角的近二十年中国民间传说研究综述·[胡琳遥]《白蛇传》传说研究综述
·[毛巧晖]承续与超越: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中期神话研究·[袁帅]孟姜女故事研究综述
·[王璟 李宗刚]20世纪二三十年代民间文学类课程设置探析·[中村贵]面向“人”及其日常生活的学问
·“风俗画的20世纪”2020嘉兴端午全国学术研讨会在嘉兴召开·“风俗画的20世纪”2020嘉兴端午全国学术研讨会开幕在即
·2020嘉兴端午全国学术研讨会征文入选名单·[王笛]茶馆、日常生活与社会交往:对20世纪后期成都茶馆业的实地观察
·“风俗画的20世纪”2020嘉兴端午全国学术研讨会征文启事·[孙伟伟]神话图像研究综述与发展路径思考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