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译著译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译著译文

[岩本通弥]作为方法的记忆
——民俗学研究中“记忆”概念的有效性
  作者:日] 岩本通弥   译者:王晓葵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4-01-19 | 点击数:6892
 


  【正文节选】近几年来,民俗学研究中冠以“记忆”一词的研究著作也频 频出现,书籍如小松和彦的《记忆民俗社会》,赤坂宪雄《别册东北学》的总特辑《迈向记忆 之海》,2002 年出版的香月洋一郎《记忆与纪录》一书对宫本常一式的田野调查方法进行了详 尽的分析。这些著作对民俗学到底有什么意义呢。是否仅仅是一种跟风式的行为呢?我的答案是 否定的。因为记忆、作为一种现象和方法,即使是无意识的,无目的的,和其关系最为密切的不 是别的学科,而是民俗学。而且依靠记忆、从记忆中获得恩惠最多的,也是我们民俗学。

  (本文刊于《文化遗产》2010年第4期 )

↓阅读全文请下载PDF文件↓


下载相关附件>>>>

  文章来源:民俗学博客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叶舒宪 编选:《神话—原型批评》(增订版)
下一条: ·鲍辛格:《日常生活的启蒙者》
   相关链接
·[朱梁灏]家乡民俗学视角下“同乡同业”现象考察·[郑涛]简述东亚民俗学发展史
·[赵欣璇]以“写”代“说”:陆稼书传说的生成机制·[赵李娜]自发写作与自觉反思:当代家庭民俗志书写者的“反身性”探究
·[赵家萱 孟令法]非遗热:民俗学科发展的机遇和挑战·[岳瑾]黄河流域关中民间泥塑的文化记忆与传承研究
·[杨馨颖]经济民俗学视域下江苏董永传说丝织文化历史演化研究·[严曼华]边远人群的记忆书写:论通行叙事的在地转化策略与动力机制
·[吴南]从“非遗”周公庙会实践探讨道德在民俗学知识建构中的意义·[王婧依]由安井真奈美的生育研究观现代生育民俗学构建
·[王丹]舞蹈口述史的理论构塑与应用价值研究·[谭肖雄]地域、表征、破厄:后传承时代新南方民俗的“守旧立新 ”
·[孙敏]传统重塑:官民互渗与国家在场·[邵雅琪]黄石的女性民俗研究:社会制度的性别批判
·[尚咿彤]“民间自有序”:民间老物件的都市创造力·[路童越]新疆杂话的生活性特征研究
·[陆薇薇]日本民俗学环境研究的路径与方法·[龙晓添]流动的生活·具体的人:中国民俗学研究对象探蹟
·[刘思诚]未完成:鲁迅朝向田野的三个维度·[林诗瑶]空间与地方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