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其它相关研究
此外,一些专家学者在会上还进行了与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相关的农业历史研究和“三农”问题探讨。
日本北海道大学牛山敬二《日本农业、农村的现状与危机》主要从历史学的视角论述了三个方面的问题:对日本农村人口的老龄化问题进行了探讨,并将中国老龄化问题与日本老龄化问题进行了比较;对日本近500年以来自治村落的历史进行了阐述并针对日本自治村落的消减问题提出了解决办法;对21世纪日本农村社会的危机进行了分析,并对日本农村的未来进行了展望。
甘肃农业大学农史与农耕文化研究所胡云安《法制农业: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保障》从法学的视角探讨了法制农业问题。认为加强农村法制建设必须以史为鉴;农法的重要是由农业的重要地位所决定的,历代政治的衰败,多从法律的废弛开始;目前解决“三农”问题多为政策调节,法律的缺位、缺失比较严重的,农村应从政策治理向依法治理转变;要尽快启动出台国家关于土地流转、循环农业、生态农业、资源环境、生物资源保护等方面的法律法规。
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研究院卜风贤《我国历史农业灾害资源开发与信息化利用》从历史学的视角对我国历史农业灾害资源进行了分析,认为农业灾害历史资源可用于灾荒历史、农业灾害风险评估、区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等项目研究中,是农业灾害研究和农业减灾实践领域极为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我国历史灾荒资料具有数量多、分布广、连续性强、记录信息全面等特点,据此可以建立三种自然灾害历史资源数据库,面对灾害研究和减灾实践工作者开放,实现自然灾害资源共享,彻底解决我国历史灾荒资源难以充分开发利用的问题。
华南农业大学人文与法学学院谢丽《基于档案资料重构民国后期和田河流域洛浦垦区垦荒、撂荒地的景观格局及其荒漠化成因探究》也以历史学的视角探究了民国后期和田河流域洛浦垦区垦荒、撂荒地的景观格局及其荒漠化成因,认为民国前洛浦绿洲西南及腹地土地利用已较充分,民国时期的垦荒活动主要为绿洲空间外延式开发,垦荒规模大,新增耕地面积多,随之出现灌溉水不足、水利设施不当等问题,并引发新增耕地大面积撂荒现象。民国时期耕地荒漠化的动因表现在多方面,主要因素应是人类生产力水平低下、水资源有效利用不足所致,垦区周边植被稀少和风沙侵袭是诱发绿洲荒漠化的重要自然因子,战乱等人为因素也是造成耕地撂荒的可能原因之一。
甘肃农业大学人文学院刘养卉《试论唐朝盛世下的农业经济政策》从历史学的视角系统概况了唐朝盛世时的农业经济政策,认为其是“唐朝盛世”局面形成的重要因素,其农业经济政策主要有五点:提供财政支持,鼓励开垦荒地;大力推行轻徭薄赋,劝课农桑政策;引进推广新品种,改进农具,编纂和发行农书,推行先进农业技术;增加农业人口,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兴修水利,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广西师范大学乔柏《中国农民养老及“米保障”》从管理学的视角探讨了中国式贫困产生的原因、农民养老问题和政策解决途径。
南京农业大学人文院博士生陈蕴鸾《明代松江府布解考论》从历史学的角度对明代松江府布解——一种用棉布折征税徭措施的源起、数额、征收、上纳及由此产生的弊病进行梳理和分析。
本次会议取得了丰硕的学术成果。首先,与会专家学者从历史学、考古学、管理学、文化学、社会学、旅游学等多个学科的视角,运用多种研究方法对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了广泛探讨,拓展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研究思路,提出了一系列卓有建树的创新观点;其次,对农业文化遗产学科建设和发展思路进行了深入探索,提出了比较系统的建设和发展思路;再次,对农业文化遗产研究方法和保护方法进行了系统梳理和分析,提出了“古今中外法”、博览活化法等创新观点。此外,上晓起村保护传统农业文化遗产的实践探索等还提供了保护与开发传统农业遗产的典型成功案例。
中国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论坛已经成功举办两届,展示了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取得的最新成果,产生了较大的学术影响力,为政府部门、学术界、遗产保护地等遗产保护参与主体提供一个交流的平台,从理论上引导、推动我国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和研究工作,并逐渐成为农业文化遗产学界的学术盛会。
(作者单位:南京农业大学人文学院 江苏南京 210095)
(原文刊于《中国农史》2012年第1期)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文章来源:中国经济史论坛 【本文责编:CFNEdito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