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中国实践

首页民俗与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实践

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基地”命名暨颁牌仪式隆重举行
  作者: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3-12-25 | 点击数:3767
 



文化部非遗司司长马文辉致辞



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牛根富代表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王文章致辞



专家代表刘锡诚发言



文化部非遗司司长马文辉(左一)、刘魁立(左三)、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高显莉(右一)、为保护基地代表颁牌



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基地”代表钧天坊古琴文化艺术传播有限公司王鹏发言

  本网讯 由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办的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基地”命名暨颁牌仪式,于2013年12月18日在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隆重举行。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司长马文辉,中国艺术研究院党委书记、副院长、中国工艺美术馆馆长高显莉,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副司长马盛德、王福州、蒋明清,副巡视员张兵,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牛根富,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常务副主任罗微,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办公室主任宋伟、管理处处长荣书琴,和专家代表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研究员、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刘魁立,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周小璞,中央民族大学教授、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祁庆富,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研究员、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刘锡诚,以及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基地”传承人代表、嘉宾等40余人出席了今天的命名暨颁牌仪式。仪式由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常务副主任罗微主持。

  牛根富副院长受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王文章委托,在命名暨颁牌仪式上宣读讲话。王文章指出,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始终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理论研究和学科建设,特别强调非物质文化遗产理论研究与保护实践的密切结合。在全力做好保护和传承实践的同时,一些优秀传承人努力将所掌握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历史和现状、原理和价值、保护方式和方法,及该项目所面临的困难和存在问题等,置于理论层面进行研究探讨,努力提升对保护实践感性经验的理论认识水平;他们结合当前生活,对传统技艺进行创造性研究和开发,以实现活态的、生产性保护和科学保护。为进一步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保护的研究工作,大力提倡非物质文化遗产理论研究与保护实践密切结合,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设立并命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基地”。近一年的实践证明,这对进一步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工作,及在此基础上开展的、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工作,起到了良好的导向和示范作用。他希望两批被命名的各保护研究基地能够充分发挥各自研究特长,紧密结合保护实践,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基础理论、保护技术与方法、传承方式与途径等方面开展深入研究,不断提升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研究水平,不断提高理论研究指导下的保护实践能力。

  马文辉司长发表重要讲话。他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工作予以高度评价,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基地”的设立和第二批保护研究基地的命名给予充分肯定。他强调,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当代文化发展和文化创新的不竭动力,是建设我们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基础。保护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文化强国之梦,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及时总结保护经验,对探索建立符合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基本规律和我国国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理论体系,指导保护实践继续开展,具有重要意义。只有理论研究与保护实践相互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才能得到不断发展。他指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一直致力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指导,业已取得国内外业界高度认可的丰硕成果。命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基地”,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发挥自身学术理论研究指导作用,拓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理论研究领域,健全理论研究人才结构的重要举措。从首批“保护研究基地”命名到现在近一年的实践证明,这一举措,对继续深化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具有积极而深远的重要影响。他希望广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者和传承人抓住当前大好机遇,坚持理论与实践齐头并进,坚持研究与保护紧密结合,坚持保护与传承同步发展,共同努力,不断推进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向前发展。

  马文辉司长、高显莉书记和刘魁立研究员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基地”颁牌。这次命名和颁牌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基地”共9个,分别是河南省文化艺术研究院(李利宏,河南省稀有剧种抢救工程)、北京朝阳京剧文化艺术中心(王彬,京剧)、北京钧天坊古琴文化艺术传播有限公司(王鹏,古琴传统制作技艺)、福建南平市建窑陶瓷研究所(孙建兴,建窑建盏烧制技艺)、莆田市善艺李氏工艺有限公司(李凤荣,莆田木雕)、康定大吉香巴拉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登巴大吉,藏族唐卡)、景德镇佳洋陶瓷有限公司(黄云鹏,景德镇手工制瓷技艺)、杭州十竹斋艺术馆(魏立中,木板水印技艺)和夏侯文龙泉窑研究所(夏侯文,龙泉青瓷烧制技艺)。

  北京钧天坊古琴文化艺术传播有限公司王鹏作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基地”代表发言。他说,被命名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基地”,是对其多年工作成绩的肯定,同时也是激励和鞭策,谨代表九家单位对主办单位和各位专家表示感谢。钧天坊立足古琴传统制作技艺传承,致力于古琴文化推广和研究,实践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当代生活相融合的发展之路。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工作,能够建立起一个中国传统文化体验空间,启发和感悟更多人形成文化传播的自觉态度,为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专家代表刘锡诚研究员发言。他在向各被命名单位和代表祝贺之后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跨世纪文化工程,其在各层面,尤其是理论探讨和研究工作的开拓和推进,凝聚了广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者和传承人的心血和智慧,也得到人文社会科学界的重视和参与。尽管我们一直遵循理论与实践并重的理念,但在一定阶段,保护实践走在了理论工作的前面,理论大致停留于保护工作研究的层面,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本体及相关领域的学理性研究探讨不足。他相信,两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基地的命名,对促进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理论研究,产生更多更好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成果,充实和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理论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科学保护领域的先导地位,构建和完善我国新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科,具有重要而积极的推动作用。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基地”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办,为推动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工作,大力提倡非物质文化遗产理论研究与保护实践密切结合,从已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中遴选保护成效好,具备一定研究能力,由该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发起或作为主要发起力量建立的独立法人机构,为之专门命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基地。今年初,已有四家单位和四位传承人被命名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基地”。作为我国唯一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专业机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一直致力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指导,并已取得国内外业界高度认可的成果。“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基地”的设立与命名,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理论研究领域的一个创举,对深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文章来源: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本文责编:CFNEditor】

上一条: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培训班”相继在全国多地举行
下一条: ·保护传统、接续文脉,我们一直在行动
   相关链接
·敬文民俗学沙龙:第40期活动预告(2024年3月17日上午9:00)·首期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插花高级研修班在京开班
·朱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策研究:概念、历史及趋势》·巴莫曲布嫫: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策研究:概念、历史及趋势》
·青岛大学举办“万柿大集——第三届柿子采摘文化节暨胶州非遗进校园活动”·王晨阳:在“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促进可持续发展” 学术论坛上的致辞
·“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促进可持续发展”学术论坛在山东大学举办·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东亚多部门地区办事处驻华代表处主任夏泽翰教授:两个关键点
·视频 ‖ 水是一切生命之源:魁立先生访谈·新书发布 |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国经验》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非物质文化遗产论文选编·[王晨阳]全面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
·[王晨阳]非遗成都论坛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马盛德:非遗传统舞蹈首先是保护传承,“创新”不能太着急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十八届常会将在博茨瓦纳卡萨内召开·中国民俗学会纪念《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通过二十周年学术专栏在线发布
·[程瑶]从饮食技艺到粮食安全: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的中国实践及其路径选择·[郭翠潇]从“非物质文化遗产”到“活态遗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术语选择事件史循证研究
·[冯王玺]中国少数民族戏剧学术二十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实践路径·[邹培培]非遗语境下生产民俗对地方认同的建构路径与内在机制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