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遗产》2013 年第3期 目录
序号
|
篇名
|
作者
|
页码
|
1.
|
“红线”:非遗保护观念的确定性
|
高小康;
|
1-7+157
|
2.
|
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政府角色的定位偏误与矫正
|
黄涛;
|
8-14
|
3.
|
德国文化遗产保护的政策、理念与法规
|
白瑞斯; 王霄冰;
|
15-22+57+157
|
4.
|
从保护世界遗产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
钱永平;
|
23-29
|
5.
|
中国古代剧本形态概论
|
戚世隽;
|
30-41
|
6.
|
明刊戏曲插图之演变及其戏曲史意义
|
张青飞;
|
42-48
|
7.
|
《惊鸿记》的作者及其家世考
|
李洁;
|
49-57
|
8.
|
扬州设局查办戏剧违碍与清代禁戏的制度化
|
丁淑梅;
|
58-67+157
|
9.
|
人、傀儡与戏剧
——东西方傀儡戏比较研究(上)
|
陈世雄;
|
68-78+158
|
10.
|
中国现代民间文学史上的“林兰女士”与《民间故事》
|
高有鹏;
|
79-87+134
|
11.
|
21世纪外国神话学的研究趋向
|
杨利慧;
|
88-97+158
|
12.
|
从羌族口头遗产看女娲神话踪迹
|
李祥林;
|
98-104
|
13.
|
论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少数民族神话
|
黄静华;
|
105-109
|
14.
|
清代汪绂《山海经存》简论
|
张志娟;
|
110-114
|
15.
|
乡村社会的一个边缘群体:三僚村的地理师
|
刘昭瑞; 李铭建;
|
115-120+158
|
16.
|
时间与节奏:书法技艺中的基因性要素
|
钟东;
|
121-126
|
17.
|
梁启超书法创作理论与实践研究
|
靳继君;
|
127-134
|
18.
|
白沙茅笔及其传承
|
陈志平; 赵辉;
|
135-141
|
19.
|
战国工官题铭与文字装饰
|
吴晓懿;
|
142-147
|
20.
|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下的市场“巴泽尔困境”
——以香云纱染整技艺保护为例
|
杜洁莉;
|
148-152+159-160
|
21.
|
记二胡改革家曹天立先生
|
康保成;
|
153-156+161-162
|
22.
|
稿约
|
|
163 |
文章来源:中国知网 【本文责编:思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