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学理研究

首页民俗与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理研究

[刘锡诚]“非遗时代”的民间文学及其保护问题[1]
  作者:刘锡诚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3-12-27 | 点击数:10379
 

 

  注释: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世界文化公约选编》的22页,法律出版社2006年6月,北京。

  [2]鲁迅《且介亭杂文•论‘旧形式的采用’》,第15—18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

  [3]这两个数字是笔者自己的统计,国家迄今没有发布这方面的统计数据。

  [4]国家非遗名录的“民间文学”类下又分为:神话、传说、故事、歌谣、史诗、长诗、谚语、谜语、其他。共九个亚类。

  [5]刘晓春《仙履奇缘——〈灰姑娘〉故事解析》,《刘守华主编〈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研究〉,第547—557页, 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10月第1版第1次印刷,武汉。

  [6]拙文发表于《河南社会科学》2011年第5期。《文化研究》2011年第11期全文转载;《新华文摘》第23期《论点摘要》。

  [7]这18个“辽宁省常见故事类型”,系由《中国民间故事集成•辽宁卷》(中国ISBN中心1994年)编委会认定,并为中国民间故事集成全国编辑委员会的主编们审定认可。

  [8]这15个“北京市常见故事类型”,系由《中国民间故事集成•北京卷》(中国ISBN中心1998年)编委会认定,并为中国民间故事集成全国编辑委员会的主编们审定认可。

  [9]这14个“陕西省常见故事类型”,系由《中国民间故事集成•陕西卷》(中国ISBN中心1996年)编委会认定,并为中国民间故事集成全国编辑委员会的主编们审定认可。

  [10]这19个“浙江省常见故事类型”,系由《中国民间故事集成•浙江卷》(中国ISBN中心1997年)编委会认定,并为中国民间故事集成全国编辑委员会的主编们审定认可。

  [11]这11个“四川省常见故事类型”,系由《中国民间故事集成•四川卷》(中国ISBN中心1998年)编委会认定,并为中国民间故事集成全国编辑委员会的主编们审定认可。

  [12]引自刘守华主编《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武汉。

  [13]袁学骏、刘寒主编《耿村一千零一夜》(六卷本),花山文艺出版社2006年2月,石家庄市。

  [14]叶涛《在天成象 在地成形——山东省沂源县牛郎织女传说的调查与研究》,见叶涛、韩国祥主编的《中国女郎织女传说•沂源卷》,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

  [15]刘锡诚《中国式的智慧和幽默——<八达岭长城传说•序>》,郭延辉主编、张义执行主编《八达岭长城传说》,北京出版社2010年4月。

  [16]胡怀梅讲述的《蛤蟆儿》,见靖一民《口头传统新档案——民间故事的录音整理与记忆书写类比文件》第157—162页,中国文联出版社2011年8月。李马氏讲述的《蛤蟆儿子》,见张其卓、董明《满族三老人故事集》第256—262页,春风文艺出版社1984年12月。

  [17]鲁迅:《且介亭杂文•门外文谈》,第77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

  [18]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四川省民间文艺家协会编《走马镇民间故事》(内部印本),1997年。

  [19]据江帆《谭振山故事精选》,第476—495页,辽宁教育出版社2007年。

  [20]据王作栋整理《(刘德培)新笑府•附录》,第470页,上海文艺出版社1989年6月;又,刘守华《中国民间故事史》第656页,商务印书馆2012年4月。

  [21]据袁学骏《论耿村文化生态》,见袁学骏、刘寒主编《耿村一千零一夜》第4页,花山文艺出版社2006年。

  [22]据张二江主编《伍家沟村民间故事集》第二集,山东文艺出版社1996年。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文章来源:民俗学博客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刘晓静 马知遥]城市化进程中文化遗产的稳态维持及变动
下一条: ·[刘锡诚]对民间文学类非遗数字化采集的一些理解[1]
   相关链接
·[高荷红]“伊玛堪”:从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到人类代表作·[朱莉莉]基于文献计量学的博物馆非遗展陈叙事模式研究(2013-2023)
·[朱家钰]“特地背着家乡人生产”:“特产反差叙事”的生成与极化·[周全明 王慧婷]非遗视域下滦南评剧的在地化保护与开发
·[赵甜佃]非遗传承人身份认同政策及实践中的礼俗互动·[赵家萱 孟令法]非遗热:民俗学科发展的机遇和挑战
·[赵丹 王洪军]从日常之物到非遗绝活:本溪满族荷包的保护与传承·[张思蕊]非遗视角下满族说部的传承与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研究
·[张启龙 乔方辉 路维民 张文艳 张统夏]实用是非遗最好的传承·[张玲 张皓南]鲁南五大调在“双创”中的实践
·[张海月]聊天记录里的故事:“数码一代”的民间文学实践·[张爱琳]大英博物馆藏苏州版画的四重价值
·[詹涛]从“走四方”到“守家园”:市场订单制下的代工生成的新华银器锻制技艺·[袁芸健 左红卫]新疆国际大巴扎非遗集市对非遗传承传播研究
·[袁小松]中华文化认同视域下贵州传统民族乐器“玉屏箫笛”制作技艺传承发展研究·[余宝平]浅谈井冈山红军医药的历史地位与非遗应用初探
·[于波]景观化与非遗化:伏羲传说的当代呈现·[尹嘉璐]他者视角下的太原传统剪纸非遗传承人生活史分析
·[姚远]基于拉帕波特仪式传播理论下的非遗传承发展路径探索·[杨镕]从舞蹈到体育:秧歌功能的现代转型与重构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