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学者评介

首页民俗学文库学者评介

[马知遥]冯骥才:让中国文化获得了世界声誉
  作者:马知遥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3-12-21 | 点击数:6259
 

  早在1994年始,冯骥才就发起了天津的老城保护运动。因为当时的政府并没有形成文化遗产保护的自觉,在经济大潮中旧城成批地被拆毁,作为知识分子如果没有对文化的前瞻性认识,他会对周围的世界视而不见。他完全可以继续他的散文和小说创作,作为当时早已成名于文坛的冯骥才,仍旧会一如既往地在文学道路上继续收获他的精彩、用他的画笔创造作为中国当代文人画代表人物的辉煌。但他走出书斋,走到了大地上,他注意到了社会的变化尤其是城市的变化。如果没有人挺身而出为城市说话,很可能一夜间天津老城就成为一片废墟。是他最早地吹起了老城保护的号角,在他的积极努力下在媒体和广大市民的参与下,天津老城部分地方得到了保护。

  有了前瞻性的思想却没有任何行动是不够的。中国知识界的惰性常常体现在,习惯于从书斋中寻找文献却从来不愿意对周围的世界多一些关切的眼光。由是我们经常性地看到一些专家的主张仅仅是说说而已并不能付诸实践。冯骥才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他的行动力。他提出并要亲力亲为。他必须将自己的想法在实践中得到检验或者实现。从历史的脉络中我们能看到过去20年前的场面,他用自己的稿费雇请专家、专业摄影师百人之众对天津老城进行了彻底的拍照和记录。他甚至为了保护某处拆迁的老街到街头演讲,发动市民们一起保护自己的历史。他编辑出版了《天津老房子·旧城遗韵》《天津老房子·小洋楼风情》《天津老房子·东西南北》。把思想在行动中实现,冯骥才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这一点。

  随之而来的是他对中国民间文化遗产保护工程的呼吁,以及从2002年开始到2011年结束的近十年的中国木版年画抢救工程。作为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的龙头,中国木版年画抢救工程做了一个很好的样本,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开路。十年的历程其中的艰难和辛酸只有冯骥才自己知道。在最困难的时候他卖画从事他热爱的事业。一个思想一个行动持续十多年的不肯更改,让他的文化遗产保护终于获得了更广泛的支持和帮助。行动支持了他的理想。承担起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的那天,他就一直在马不停蹄地工作,奔走呼喊。他从过去的单枪匹马到民间抢救工程队伍的逐渐壮大。行动是最好的证明,他用行动说服了那些过去冷眼旁观者,也带动了一批一批的民间文化保护队伍。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作者提供
【本文责编:韩雪春】

上一条: ·[潘鲁生]民俗学的中国立场与文化使命
下一条: ·[陈兼 陈之宏]孔飞力与《中国现代国家的起源》
   相关链接
·[张梦雅]“绣”的能动性·[雷鸣 李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角下河湟地区手工艺文化保护
·[张兴宇]乡村振兴与民俗文化遗产资源利用·[徐家乐]开放、可及与兼容:吐鲁番博物馆传统文化保护传承研究
·[王雨铭]城镇化进程中豫北乡村社会集市文化研究·[王晓涛]后疫情时代端午龙舟竞渡的现代文化表达
·[米海萍]试析西南民族的“昆仑”记忆与民俗文化表征·[郭春祺 梅文娟]“文化自觉”视角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创新
·[樊存常]孔孟故里山东济宁 梁祝文化保护旅游开发利用研究·[刘先福]作为认同表达的民俗艺术
·[杨李贝贝]从《贡山县怒族民间故事集》出版看民族文化的抢救与保护·5月21日:世界文化多样性促进对话和发展日
·[张怀群]乡村振兴时期民俗现场暨文化变化进行时调查·[文鸿]基于“四层一体”的庙会文化传承机制分析
·[李毓 林立英]文化濒危与教育:水书文化传承的实践特征与机制·[江帆]意义生产与文化表达:历史“棱镜”下的东蒙民间故事审视
·[张士闪]地方感与地方社会的自我建构:以鲁中洼子村为个案·[胡亮]日本文化遗产的解构与重构实践
·[熊威] 从“认奘不认坟”到“认奘又认坟”:德昂族丧葬文化变迁研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何谓非物质文化遗产?*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