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早在1994年始,冯骥才就发起了天津的老城保护运动。因为当时的政府并没有形成文化遗产保护的自觉,在经济大潮中旧城成批地被拆毁,作为知识分子如果没有对文化的前瞻性认识,他会对周围的世界视而不见。他完全可以继续他的散文和小说创作,作为当时早已成名于文坛的冯骥才,仍旧会一如既往地在文学道路上继续收获他的精彩、用他的画笔创造作为中国当代文人画代表人物的辉煌。但他走出书斋,走到了大地上,他注意到了社会的变化尤其是城市的变化。如果没有人挺身而出为城市说话,很可能一夜间天津老城就成为一片废墟。是他最早地吹起了老城保护的号角,在他的积极努力下在媒体和广大市民的参与下,天津老城部分地方得到了保护。
有了前瞻性的思想却没有任何行动是不够的。中国知识界的惰性常常体现在,习惯于从书斋中寻找文献却从来不愿意对周围的世界多一些关切的眼光。由是我们经常性地看到一些专家的主张仅仅是说说而已并不能付诸实践。冯骥才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他的行动力。他提出并要亲力亲为。他必须将自己的想法在实践中得到检验或者实现。从历史的脉络中我们能看到过去20年前的场面,他用自己的稿费雇请专家、专业摄影师百人之众对天津老城进行了彻底的拍照和记录。他甚至为了保护某处拆迁的老街到街头演讲,发动市民们一起保护自己的历史。他编辑出版了《天津老房子·旧城遗韵》《天津老房子·小洋楼风情》《天津老房子·东西南北》。把思想在行动中实现,冯骥才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这一点。
随之而来的是他对中国民间文化遗产保护工程的呼吁,以及从2002年开始到2011年结束的近十年的中国木版年画抢救工程。作为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的龙头,中国木版年画抢救工程做了一个很好的样本,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开路。十年的历程其中的艰难和辛酸只有冯骥才自己知道。在最困难的时候他卖画从事他热爱的事业。一个思想一个行动持续十多年的不肯更改,让他的文化遗产保护终于获得了更广泛的支持和帮助。行动支持了他的理想。承担起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的那天,他就一直在马不停蹄地工作,奔走呼喊。他从过去的单枪匹马到民间抢救工程队伍的逐渐壮大。行动是最好的证明,他用行动说服了那些过去冷眼旁观者,也带动了一批一批的民间文化保护队伍。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作者提供 【本文责编:韩雪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