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学理研究

首页民俗与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理研究

[刘晓静 马知遥]城市化进程中文化遗产的稳态维持及变动
  作者:刘晓静 马知遥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3-12-21 | 点击数:9567
 

  摘要:城市化让中国的城市现代化水平得到极大提高,但城市化对正在进行的文化遗产保护是致命的。城市化包括城市现代化和乡村的城市化,城市现代化让众多物质文化遗产遭到破坏,乡村城市化让非物质文化的最后屏障遭到清除。韩国日本法国意大利等国都经历过城市化进程,他们的文化遗产如何成功保留并得到持续发展,经验值得学习。应从民俗文化的稳态维持和变动中找到当前文化遗产保护的正确思路。

  关键词:城市化 传统村落保护 稳态性 文化保护


  1

  “城市化”几乎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各地城市发展的必然阶段,在这个阶段,经济发展速度空前提高,社会物质生产极度丰富,人民生活水平也在提高。随之而来的就是城市环境的改造。从表面看,城市化似乎只是一种城市改造运动,其实从内里分析,是一个政府拉动经济发展的做法,它带动的是整个经济的短期提升。从吃穿住行开始,与人们的消费紧密相关。也正因为如此,重庆宣布了要在10年内让千万农民工进城的户籍改革,而山东省诸城市(县级市)在2011年6月以来就相继撤销了1249个建制村,合并成208个农村社区,成为全国首个撤销全部建制村的城市。过去还仅仅是占农村的耕地,现在是变成了拆人家的房,全世界都没有见过。一场让农民“上楼”的行动,正在全国二十多个省市进行。有的地方违背农民意愿,强拆民居拿走宅基地,演变为一场新的圈地运动。宅基地转化后的增值收益,被权力和资本“合谋”拿走。农民则住进了被选择的“新农村”,过着被制造的“新生活”。专家指出,这是一次对农村的掠夺,强迫农民上楼并大规模取消自然村,不仅与法治精神相违背,对农村社会也将带来巨大负面影响。“目前我国城市化率已超过47%,成为30年来城市化率增速最快的国家之一。但同时也要看到,在这种高速发展的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着过度‘房地产化’、城市定位‘雷同化’以及农民无法转市民的‘浅层化’三大弊病。”[①]目前城市化包含着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老城改造和新城建设,一是新农村建设。老城改造目前出现的问题就是千城一面,和对文化遗产的大面积破坏。千城一面意味着中国众多城市将其功能定位和规划都在向欧美国家看齐,中央商务区、金融区、居民居住区等等看似功能齐全,但建筑风格和设计大同小异,成为国外城市翻版。地域特征和当地文化特色被抹杀,城市的个性特征消失。最重要的是随着对古建筑和街区的改造,一个城市的历史文化也在短时间内无迹可寻。“这个世界城市史上绝无仅有的全国性的‘造城运动’经将我们的大大小小的城市全部卷土重来一次,抹去历史记忆,彼此克隆,最终像蚂蚁一样彼此相像。”[②]卷土重来的城市建设,把城市建筑一律向高处发展,在实现建筑和街区的现代化时也同时破坏了城市的格局和特色。一些承载历史文化的古迹被破坏,一些名人故居被铲除;同时被扩大的城市吞并了乡村的耕地,让世代靠土地为生的农民成为了城市人。似乎城市化水平标志着一个城市文明的程度。但高楼在增加社区在增加的同时,却没有相应提高新增农民的文化素养,也没有解决在失去土地以后的农民的就业和文化娱乐问题。过去村落中本来保存完好的民间文化遭受到前所未有的破坏,艺人们失去了表演的空间,失去了本来可以聚集的乡村社区,就等于失去了表演的舞台,民间文化的使用价值消失了。在乡村消失的同时,作为乡村文化最为重要的民俗文化也随之消失,因为民俗文化赖以存在的物质载体村落消失了,作为民俗文化重要的传播者乡民们,他们因为居住的分散也导致民俗的失落。新农村运动直接造成中国民间艺术的衰败和民俗文化的消亡。也正因如此,中国的城市化让城市失去个性,让宝贵的民间文化失去了土壤。“古村落是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综合体。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基本上在农村,文化的多样性也在农村,民族之根深深地扎在农村里”[③]。古建筑古村落可以说承载着重要的丰富的文化遗产、文化信息、文化基因。它们是历史的见证,保持着历史最后的痕迹。如果说这些都被拆除,让现代的城市化社区代替,人类的精神损失将无法挽回。“我们的古村落不仅有它的历史文化价值、研究价值、见证价值、学术价值、审美价值、欣赏价值,多方面的价值,最重要的一个价值是它的精神价值。”[④]目前我们知道的是,中国轰轰烈烈的城市化运动已经造成中国600多个城市千城一面的残酷现实,历史建筑遭破坏无人问责。乡村文化遭受重创。刚刚被抢救下来的民间文化面临着再次遭受灭顶之灾。在这样的情况下,专家学者喊出了临终抢救的口号。这个本来用于医学的术语,被迫用于当前的民间文化抢救工程,可谓无奈之举。我以为城市化真的已经让中国的文化遗产保护和抢救到了迫在眉睫的紧要关头。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虽然城市化是世界性的潮流。但具体到中国,其实是经济政绩观在作祟。在考察领导干部政绩以“GDP”为重要指标的时候,文化的政绩自然要退居次席。为了更好的仕途,大小官员们争先恐后进行经济发展和繁荣。尽管也看到了文化遗产的重要价值,但因为文化价值收效慢、周期长,因此常常要服从于经济发展的大方向。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被提到一个高度,一些地方政府因为看到申请非遗有利可图,也在申报方面下了功夫,似乎领导和政府都开始对文化遗产事业有了一定重视,但只要经济政绩观不改变,文化永远只能是挣钱的工具。所以,重申遗,轻保护成为城市化进程中的普遍现象。申遗只为了发展当地经济,一旦不能马上见效或者产生经济效益,立即使其转化或者改造,成为适应市场化需要的东西。于是,要么拆迁,要么市场化改造。这几乎成为当前文化遗产的共同命运。拆迁导致历史文化价值的瞬间灭亡,改造面临着文化遗产本身的历史文化原貌被人为损毁或扭曲,都是一种破坏行为。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文章来源:作者提供
【本文责编:韩雪春】

上一条: ·[马知遥]木版年画抢救的示范性及“年画学”提出的必要性
下一条: ·[刘锡诚]“非遗时代”的民间文学及其保护问题[1]
   相关链接
·[马兰]城市化背景下文化空间对“地方”的再造问题·[刘婷 刘会惠]城市化转型中民间信仰的动态构建
·[黄清喜 李欣芸]客家非遗与传统村落保护、振兴研究·[刘明菊]城市化语境下中国民间信仰新样态
·[李琦]城市化进程中庙会文化空间的重构·[杨利慧]社区驱动的非遗开发与乡村振兴:一个北京近郊城市化乡村的发展之路
·[张丽丽]农村城市化进程中的困境与自我调适·[张勃]坚守与调适:城市化进程中清明节的传承与变迁
·[田兆元]城市化过程中的民间信仰遗产保护研究·[岩本通弥]城市化过程中家庭的变化
·[章伟文]城市化、乡愁与精神文化之原乡·[林磊 朱静辉]城市化语境下村庄日常生活与集体记忆的再生产
·[郭于华]乡已非愁何寄?·[刘旭东]走向都市:城市化进程中深圳大船坑“舞麒麟”的重构
·“城市化进程与文化多样性” 学术研讨会征文启事·从关注乡村到聚焦城市:民俗学研究迎来现代转向
·[刘铁梁]城市化过程中的民俗学田野作业·[毕雪飞]日本早期城市化中的年中行事传承与变迁
·[朱冠楠]民俗艺术的现代性遭遇·传统村落保护 期待嘉兴模式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