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研究综述

首页民俗学文库研究综述

[祝鹏程]2012年民间文学研究综述
  作者:祝鹏程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3-11-08 | 点击数:16183
 

  在文化自觉和发展经济的双重影响下,各地加大了对传说的利用力度。王尧的《新编的地方主流性传说之研究——以湖南永州的尧舜传说为中心》[12]把视野投放到了当代盛行的新编传说上,文章以湖南永州“新编的地方主流性传说”为例,分析了当地文化工作者编写传说的策略,以及他们的新编传说对旧有传说所产生的影响。作者发现,借助媒体、政府等权威力量,新编传说可以“一物两说”的方式,与旧有文本并行不悖地存在——即主流社会推行新编传说,而民间继续保持对旧有传说的信仰;也可以通过遮蔽、扭曲、压制等方式取代旧有传说,甚至伤害到演述人的身心,新传说还可以通过“方志化”乃至“正史化”等方式成为被社会普遍接受的知识。作者以新编传说为个案,最终探讨的是官方与民间既交融又对立的博弈关系,并反思了知识生产在地方传统复兴中的作用,以及随之而来的权力问题。

  2012年还是当代传说研究的丰收年。《民俗研究》当年第2期刊登了一批研究都市传说与谣言的论文。在主持人语中,施爱东阐明了谣言等当代传说研究的重要性: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大量BBS、网络社区以及微博的盛行,谣言,尤其是政治谣言、公德谣言、商业谣言、金融谣言已经成为一种非常突出的社会文化现象,严重地影响到民众的社会生活和社会信任感。谣言是一把双刃剑,也是一种多面体,既是一种社会现象,也是一种文化形态,必然也必须成为民俗学的研究对象。”[13]

  显然,当代传说的研究也具有浓厚的文化批评的研究倾向,其目的是通过对这些文本来发掘传说背后的社会文化因素。也正是由于此,研究者尤其注重对传说背后的社会生态的探究,并致力于解读传说所体现的民众心态。

  当代传说是一个芜杂的文体群,谣言和传说往往具有相似的功能和形态。基于这种认识,研究者刻意淡化了当代传说的文体研究,普遍采取了实践性的视角,来看待谣言的传播与社会效应。刘文江的《作为实践性体裁的传说、都市传说与谣言研究》[14]就是从实践性与动态性的视角切入这些文体,提倡要把传说、都市传说与谣言看作是同一种实践性叙事体裁,并呼吁学者要从话语实践状态入手来探究这些体裁。

  有关都市传说与谣言的个案研究方面也成果颇丰,学者们细致探讨了影响这些当代传说的社会文化因素。魏泉的《若有若无——中国大学校园传说的个案与类型》[15]将校园传说作为透视社会风气变迁的一个视角,结合当代社会的教育状况,探讨了校园传说与校园文化之间的关系。基于近十年来收集的中国大学校园流传的传说个案,作者将相关传说大致划分为:确有其人其事的传说,有其事无其人的传说和凭空编造的鬼故事三种类型。通过总体描述和分析,作者认为这些传说勾勒了当代高校每况愈下的校风和学风。

  施爱东的《谣言的鸡蛋情绪——钱云会案的造谣、传谣与辟谣》[16]则探讨了谣言传播与社会话语空间、网络生态的关系。作者采取了文化批评的方法,以温州上访村长钱云会之死在网络上引发的谣言流播为例,分析了民众的“鸡蛋情绪”在谣言传播中所起的作用,探讨了“谣言家”在生产和传播谣言所采取的“正义化”包装策略,并挖掘了民众谣言传播中体现出的政治与经济诉求。进而,作者分析了谣言、民心向背与政府公信力的关系。

  施爱东的另一篇文章《盗肾传说、割肾谣言与守阈叙事》[17]则结合传说的本体研究与社会文化批评,从三方面探讨了当代中国盗肾传说的流变及其文化内涵。首先,作者用历史地理学派的研究方法,追溯了盗肾传说是如何从海外传入中国的;其次,作者分析了盗肾传说与割肾谣言之间的转变,进而认为都市传说与恐慌谣言是一种相生互动的关系,传说一旦遭遇可供联想的恶性事件,马上可以转化成谣言。最后,文章分析了盗肾传说的文化内涵:当代都市盛行的割肾传闻本质上是一种产生于农耕社会的“守阈叙事”,在中国的传播过程中,这一传说混合了本土“采折割”的恐慌元素,撩起了部分民众的“侵阈想像”。因此,割肾传说是中国从封闭的农业社区向开放的大都市转型中的产物。作者认为:割肾传闻之所以能在这个时代流行起来,是因为它直接或间接地迎合了这个时代流行的社会、文化心态或价值观念,反映了这个时代的希望或恐惧。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安德明]2011年度民间文学研究综述
下一条: ·多学科视角下的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
   相关链接
·[朱家钰]“特地背着家乡人生产”:“特产反差叙事”的生成与极化·[张宇萱]整体视角与过程转向:国内外遗产化研究综述
·[张海月]聊天记录里的故事:“数码一代”的民间文学实践·[卫则戎]民间文学的社群认同与文化认知探讨
·[王祖悦]20 世纪初民间文学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影响·[所揽月]遗产旅游中民间文学的传统化实践
·[米思璇]革命故事讲解员的表演与实践·[毛巧晖]跨越1949:民间文学的重建及其学术史意义
·[路童越]新疆杂话的生活性特征研究·[郭阳]网络民间文学定义再探究
·[陈钰文]非遗保护与传承视域下民间文学专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策略·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会议通知:“日常生活及其超越——民俗学/民间文学的对象与伦理关切”学术研讨会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拟录取学员名单公告·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民间文学”回归中国语言文学二级专业目录·[朝戈金]口头文学之“口头性”论析
·[朱家钰]从角色到人物:故事学的层级术语体系·[赵莎]重回本土:对民间文学现代性论争的反思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