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民俗生活世界

首页民俗与文化民俗生活世界

[韩雷 杜昕谕]居住空间认同与古村落保护
——以温州永嘉苍坡村为例
  作者:韩雷 杜昕谕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3-10-18 | 点击数:12718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居住空间认同与传统民居文化遗产保护研究》(12BSH040)、教育部规划基金项目:《双重视域下中国传统民居空间认同研究》(11YJA840002)以及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立项课题一般项目:《双重视域下中国传统民居空间认同研究——以温州楠溪江古村落为例》(10CGSH06YB)阶段性成果。

  [1](美)Nelson Graburn:《人类学与旅游时代》,赵红梅等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311页。

  [2]本段文字参见李盛仙、李盛献编著的《楠溪江古村落——苍坡》,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2002年版,第1-5页。

  [3]访谈对象:李姓书记,50多岁;访谈时间:2012年7月4日下午;访谈地点:在从村西边庙里出来回到村里大宗祠的路上。同时参加访谈的还有黄涛教授。

  [4]曹锦清:《黄河边的中国——一个学者对乡村社会的观察与思考》,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764页。

  [5]曹锦清:《黄河边的中国——一个学者对乡村社会的观察与思考》,上海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第377页。

  [6]许烺光:《祖荫下:中国乡村的亲属,人格与社会流动》,王芃、徐隆德译,台湾:南天书局有限公司2001年版,第31-33页。

  [7]访谈对象:李氏兄弟老四,农民,35岁;访谈时间:2012年7月5日。

  [8]访谈对象:李氏媳妇,农民,50多岁;访谈时间:2012年7月4日。

  [9]访谈对象:李氏兄弟老二,农民,42岁;访谈时间:2012年7月5日。

  [10](法)皮埃尔·布迪厄:《实践感》,蒋梓骅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2年版,第389页。

  [11]Mary Hufford, One Space, many places,American Folklife Center Library of Congress -Washington, 1986, p.50.

  [12]参见李培林:《村落的终结:羊城村的故事》,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

  [13]Kevin Lynch, The Image of the City(Cambridge, Mass.: MIT Press, 1960), p.84.

  [14]Hufford, One Space, Mary many places,American Folklife Center Library of Congress -Washington, 1986, p.74.

  Hufford, One Space, Mary many places,American Folklife Center Library of Congress -Washington, 1986, p.74. [15]访谈对象:李氏兄弟老四,农民,35岁;访谈时间:2012年7月5日。

  [16](美)Nelson Graburn:《人类学与旅游时代》,赵红梅等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70-171页。

  [17](美)Nelson Graburn:《人类学与旅游时代》,赵红梅等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71页。

  [18](英)John Urry:《游客凝视》,杨慧等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83页。

  [19]Hufford, One Space, Mary many places,American Folklife Center Library of Congress -Washington, 1986, p.74.

  [20]董桥:《英华沉浮录》(二),北京:海豚出版社2012年版,第4页。

  [21]梁宗岱:《宗岱的世界·译诗》,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52-53页。

  作者简介:韩雷(1970-12),男,安徽省颍上人,博士,副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在站博士后,研究方向:民俗学、民间文艺学。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文章来源:《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5期
【本文责编:CFNEditor】

上一条: ·[陈秋]从婚姻、养老、人口的变迁谈古民居保护与古村落社区发展
下一条: ·[刘铁梁]村庄记忆:民俗学参与文化发展的一种学术路径
   相关链接
·[朱奕丰]情知所起:文化认同视角下昆曲教育与活态传承的共生研究·[赵甜佃]非遗传承人身份认同政策及实践中的礼俗互动
·[袁小松]中华文化认同视域下贵州传统民族乐器“玉屏箫笛”制作技艺传承发展研究·[游红霞]“中国寻根之旅”构建华裔青少年中华文化认同的谱系理路
·[杨芳菲]历史在民歌中的重塑与变异·[吴灿 柏仙爱]叙事、情感与认同:图像符号的文化构筑与共同体隐喻
·[卫则戎]民间文学的社群认同与文化认知探讨·[卫才华 方洁]人本中心视野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再评估
·[王子麒 鞠高然]具身性范式下的群体认同与流动边界·[王淑英 范家婧]中华文化认同视域下李宓本主形象分析
·[王若帆]内附与交融:清初康普边地土司禾娘的国家认同·[马兰]城市化背景下文化空间对“地方”的再造问题
·[罗远玲]粤西年例传说的地方意义叠写与中华文化认同·[刘贺娟 陈志生 罗姣姣]文化空间再造与民族认同建构:“东归那达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机制
·[林玲]炎帝神话的族源记忆与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梁盼盼]桂北少数民族与食糯传统:文化象征中的食物、神性与历史
·[加俊]老妪有所依:在七夕民俗传统中凝聚和维系群体认同·[黄清喜 李欣芸]客家非遗与传统村落保护、振兴研究
·[胡港]咬文嚼字,以至覆亡:书呆子掉文型民间故事研究·[郭双]紫陶之神:中华文化认同与金火会窑神的信俗主义实践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